方寸之间的山水天地——李国玺的山水玉雕情
古往今来,山水,一直是我国文人墨客的最爱,不论是诗词歌赋,还是琴棋书画,其中各色题材都源自于山水,又离不开山水。寄情山水,意幽深远。不知何时起,独具匠心的玉雕师们,也将极富诗情的画和润泽无瑕的玉“融合”到了一起,他们以刀代笔,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山水情致,立入良玉,意气风发,赏之怡然,对于山水雕刻,玉雕师李国玺一直致力于其中寻到自己的道。
2017年李作品《攻守兼备》获中国玉石雕刻“陆子冈杯”银奖,;2018年作品《威武文师》和《西方三圣佛》分别获得中国玉石雕刻“陆子冈杯”一金一银;2019年作品《八方来财》和《福寿如意》荣获陆子冈杯二金……种种荣誉对于李国玺来说并不是终点,而是每个阶段的起点。
1980年出生的李国玺出生于雕刻世家,其父辈一直从事玉雕行业,他自小接受家族玉雕加工厂艺术熏陶,酷爱雕刻艺术,拥有良好的艺术天赋。毕业后进入家族加工厂学艺。在这里,李国玺如鱼得水般投身于喜欢的玉雕行业,从最基础的雕刻技艺学起,吃苦耐劳,兢兢业业,付出了很多超乎常人的努力,也使自己的雕刻技艺得到了专业化的提高!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 吾未知其名,强为之名曰大。”李国玺认为玉文化就是儒家的君子文化,仁义礼智信,首先要摒弃过多的名利与浮躁,躬行勤勉,知书达理,通过不断的修学提升自己的品德,静下心情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来!
中国人对山水有独特、深远的情素,自古文人墨客好游览山水,高人雅士也居于山水间,日啖香茶,晨观朝阳暮看霞。山水,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性格。随着人们审美的不断提高,玉器题材也在不断更新,一些极富诗情画意、山水佳境的题材被运用在玉器雕刻中。完美的玉质与极富诗情的画面结合,会让人沉浸在山水牌的意蕴悠远中。玉雕山水保存着传统山水画的精髓,一山一水,就是整个自然,一鸟一树,就是整个春天,一缕青烟、一座小桥,就是整个人间。在李国玺的玉雕作品中,山水题材也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作品《夕阳西下,小桥流水人家》是一幅以玉为纸刀为笔,“玉上作画,水云之间”,心手相应,人玉一体,充满纯净空灵的作品。夕阳下,青石板的小路与桥,杨柳依依,河水清清,层楼叠院与湖光山色交辉相映,桥下是潺潺流水,薄雾深处,烟雨朦胧,诗情画意,处处是景,步步入画。
“止水可以为江湖,一鸟可以齐天地。”一名打着油纸伞的旗袍女子俯.身看向桥下,桥下虽然无水,但是随着女子的眼眸处我们却看到了满眸秋水星河,宛若一幅幅意境优美的国画,夕阳与人物相融合,浓淡相宜。李国玺对于“水”的刻画,重写意而轻写实,他用周围的环境与人物的形态来表现出小桥下的流水。整件作品没有水而处处体现着水,浸润在山水之间,感受天地的精神,这幅画就成为精神的依归。
作品中的打伞的江南女子,水乡里走出来的女子最是温婉柔情。和着冰飘的料子,冰部通透,用来雕刻女子形象,最能衬托女子的纯洁、秀美的形象,女子凭栏而立,似在等待心上人,相思百转。李国玺把这块料子边缘的飘红巧雕成一树繁花,边缘的树干镂空处理,甚是巧妙。作品背面隐约可见几层镂空的亭台楼阁,层次分明,将空间无限延展出去,将意境烘托得更为悠远。
谈到玉雕艺术的未来,李国玺说道:“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传统立于不败之地,但是随着翡翠的不断发展,逐渐进入国际市场。玉雕艺术也应该加快发展,打破局限,与世界接轨。每一代玉器,展现了每一代的精神风貌,承载了每一代特有的历史文化,身为这一代玉雕匠人,我们需要开辟出属于自己的时代。”
瓷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烧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
竹雕也称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竹雕是一种艺术,自六朝始,直至唐代才逐渐为人们所识,并受到喜爱。
中国有句古话,叫“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说的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手艺———“锔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再修复起来的技术。
玉雕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品种之一。玉石经加工雕琢成为精美的工艺品,称为玉雕。玉雕师在制作过程中,根据不同玉料的天然颜色和自然形状,经过精心设计、反复琢磨,才能把玉石雕制成精美的玉器。
石雕,指用各种可雕、可刻的石头,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
木雕是雕塑的一种,在我们国家常常被称为“民间工艺”。木雕可以分为立体圆雕、根雕、浮雕三大类。木雕是从木工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工种,在我们国家的工种分类中为“精细木工”。
根雕,是一种雕刻方法,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之一,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
核雕是中国传统民间微型雕刻工艺。以桃核、杏核、橄榄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成工艺品,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匠人百科
微信“扫一扫”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