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匠人
概述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竹刻在中国由来已久。竹刻又称竹雕,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佛像、人物、蟹或蟾蜍之类的一种欣赏价值很高的工艺品。《清秘藏》载,宋高宗时有个名叫詹成的竹刻名家,能在竹片上刻成宫室、人物、花鸟、纤毫俱备,精妙绝伦。另据《图画见闻志》记载:"唐德州刺史王倚,家有笔一管……片间刻《从军行》一铺,人马毛发,亭台远水,无不精绝。"可见在唐宋时,中国的竹刻艺术已达到相当水平。
竹刻主要流行于中国南方各地,明代时的江南竹刻艺术已达到全盛时期,发展为各具特色的两大流派,一派是以南京竹刻为代表的"金陵派";一派是以上海嘉定竹刻为代表的"嘉定派"。至清明,嘉定已成为江南竹刻艺术的中心。嘉定派的创始人是明代的朱松邻,他是一位善于诗文书画的人,他在雕刻竹刻艺术品时,以笔法运刀法,勇于创新,为他人所不及。
竹雕形式丰富,除了圆雕、浮雕等不同表现形式之外,还引申出留青、贴黄、镶嵌等工艺。竹雕作品依据品种和产地的不同,在工艺上又各有所长。建筑多浮雕,摆件多圆雕,糕板雕则都是阴刻;宁波工以骨嵌著称,潮洲工则以透雕见长。
历史源流
先秦竹雕
作为一种正式的作品,竹雕在西周时已经形成。据汉代戴圣《礼仪·玉藻》记载,西周君臣朝会时手中所持的芴(又称手板),有的就是竹片制成的,"凡有指画于君前,用芴。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芴"。只是官位不同,芴的材质也不同,"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牙),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木象可也"。士大夫所持芴,均系竹制狭长板子,这种芴,上面还都刻有一些纹饰,虽然还谈不上是一种工艺品,但毕竟反映了先秦时期人们已经重视对竹子的使用,并能削制或琢刻出一些简单的成品。与芴几乎同时出现的还有竹简。在考古发掘中,这类用语记载文字的竹简多有发现,如《孙子兵法》、记载医药处方的竹简等。除此之外,竹扇、竹制笔杆、竹制枪杆、竹篮、竹席、竹盒等等,也应有尽有。
战国时期里,漆器盛行,漆雕艺术繁荣。漆器的器胎,有相当一部分是用竹片或积竹制成的,受漆雕艺术的影响,后来竹器本身的制作也萌生了艺术化的倾向。湖北出土的兽蹄式连盖竹制漆盒,就是这种艺术化倾向的产物,它先用竹雕琢成带有兽蹄样的支架的圆盒,然后在髹漆。这件有雕工的竹盒,是今天我们研究竹雕史的珍贵资料。
汉唐竹雕
汉唐时期的竹雕,目前见到较早的器物,是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木的雕有龙纹的彩漆竹勺。这件浮雕龙纹髹漆竹勺,全长65厘米,以竹为胎,器表髹黑、红两色漆。勺柄近顶端一段为红色,浮雕一条乌黑的龙,形象生动古朴。 及至晋代,便出现了竹制的笔筒。据古书记载,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所用的斑竹笔筒就十分精致。王献之的这只笔筒,外形酷似钟--古代用于盛酒的一种圆形壶,竹器表面有斑纹,就像是裘皮,王献之称之为"裘钟",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这也反映出当时所制的竹笔筒上,还未普遍出现人为的雕刻工艺。
南北朝时期,据《南齐书·明僧绍传》介绍,齐高帝萧道成曾将一件用竹根雕成的"如意笋箨蔻",赏赐给当时的大隐士明僧绍。北周文学家庚信《奉报赵王惠酒》诗中,"野驴然树叶,山杯捧竹根",也提及用竹根雕制而成的酒杯。说明南北朝时期,已出现根雕艺术。 竹器的形象雕刻工艺始于唐代,其中最有名的是刻有任务花鸟纹的竹制尺八。尺八是一种竖吹的管乐器。因管长一尺八寸左右而得名。现存
日本国正仓院的中国唐代竹制尺八,长43.6厘米,吹口口径2.32厘米,三节,遍体纹饰。正面有压孔5个,背面1个。这件尺八,采用留青刻法,施阴文浅雕,压孔四周及节上下,均有图案花纹。管上分布仕女、树木、花草、禽蝶等图像,刻画极为精致,具有唐代风格。
另据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记载,唐时德州刺史王倚家有一支毛笔,竹制的笔管"稍粗于常用笔管,两头各出半寸,中间刻军行一辅,人马毛发、亭台云水,无不精绝;每一事刻《从军行》诗两句,如'庭前琪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是也,似非人功,其画迹若粉描,向明方可辩之,云用鼠牙雕刻,故崔铤郎文集中有'王氏笔管记',体类韩退之记画"。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汉唐时期的竹雕,在整个竹雕史上,还处于艺术初创阶段,它的特点是注意外在的造型,因此,根雕在那个时候产生,但器表纹饰的雕刻,基本上还是单一的表现手法--线刻。
宋元竹雕
赵汝珍《古玩指南》中说:"竹雕者,刻竹也。其作品与书画同,不过以刀代笔,以竹为纸耳。书画之难人所共知,今乃易以刀、竹,其难当更逾书画也!按,古人削简为书,治竹久为国人所长,刻竹为文物,或许古时亦有行之者,只以治之未精,为者无名,是以往昔无传焉!"这段话,主要是讲宋代之前的竹雕情况。
到了宋代,中国的竹雕艺术出现了一些重大的变化,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其一,宋代是古代历史上文化最发达的时期,已经形成一支庞大而又有文化修养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他们的艺术审美思想与要求,带动了包括玉雕、竹雕在内的整个雕刻工艺领域的发展。这时,竹被文人们视为纯洁、正直的象征,经常出现在诗书文学作品中,最著名的如苏轼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诗人田园的"心虚异众草,节尽愈凡木"就更将竹拟人化了,正因为竹在文人心目中有如此崇高的地位,竹雕工艺备受重视。其二,竹雕出现艺术化倾向,竹雕精品和竹雕艺人被广为颂扬。据元代陶宗仪《辍耕录》记载,南宋时有艺人詹成,他所雕刻的竹鸟笼"四面皆花版,于竹片上刻成宫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鸟,纤毫具备,其细若缕,且玲珑活动"。可见其竹雕技艺之高,作品之精美。所以,陶宗仪情不自禁地赞扬詹成:"求之二百余年,无复此一人。"
明清竹雕
纵观中国竹雕发展的历程,我们看到宋代的竹雕业已初露头角。明清时期,竹雕艺术达到了鼎盛,出现百花争艳的景象。明清两代,文人士大夫写竹、画竹、种竹、刻竹蔚然成风,竹雕的文化含量也迅速攀升。这时,文化画的勃兴,促使了竹雕与书画、雕塑艺术的结合,导致竹雕艺术的空前发展。据清代金元钰《竹人力·凡例》介绍,当时竹艺"雕琢有二派,一始于金陵(南京)濮仲谦,一始于嘉定(吾邑)朱松邻"。作为雕刻家,朱松邻、濮仲谦等人,还不局限于在竹材上施艺,犀角、象牙、紫檀木也是他们常用的材料。对各种材料的性能和各种技法的把握,使他们的雕刻有如神助。作为工艺美术家,他们又长于书法和印章篆刻,构图绘画无所不能,兼具文人画家的素养才能。所以,他们的竹雕作品富有创意,书卷气十足而无匠气;他们利用竹材的自然形态,删繁就简,衬托出竹的本质特征和文化寓意,作品遂为文人士大夫所接受,并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艺术财富。
据史料上记载,明代嘉定派竹雕能在方寸之间刻山水、人物、楼阁、鸟兽、浅雕、浮雕、圆雕并用,刀法精巧,艺术造诣深湛,为时人所赏识,争相请为奏刀。因此,嘉定竹雕艺术流派的繁盛,一直延续到清中期,后继者有数十人之多。明代金陵派竹雕,以根雕和竹板刻书画见长,与嘉定派华丽的竹雕风格相比较,显得古朴雅致。但金陵派传承不旺,延及清代,能充分体现风格的高手匠人已寥寥无几。
清初,嘉定派竹雕兴盛,到清中期达到顶峰。乾隆、道光年间,金陵派潘西风、方诸家就以浅刻见重,成为清代竹雕的殿军。除此之外,张希黄、尚勋的剔地阳纹的留青技法,极具文人气质,亦名燥一时。
康熙、乾隆年间,造办处创竹黄雕刻,以黄杨木为胎,用竹的内皮雕成各种纹饰,贴于器表,名曰"贴黄"。稍后,嘉定、黄岩、邵阳、江安、上杭等地均有制作。乾隆以后,造办处还创制仿青铜器竹雕,刀法毕肖古铜器形状和纹饰,装柄、提梁诸器尤见巧思。
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动荡,经济衰败,中国的城乡手工业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也导致了竹雕艺术的衰落。这一时期的竹雕作品,多以阴刻、浅浮雕为之,深雕、圆雕等技法很少应用,因此显得单一、平浅。雕刻者中虽也有能书善画者,但大部分人只能假借他人之画稿再行雕刻,既无创意,作品层次亦少,因此缺乏艺术感染力,画面也呆板,刀法缺少飘逸流动。于是,具有文人气质的竹雕艺术,又很快回到原来的匠人作品。这是灾难的岁月,萧条、凋敝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早期的竹刻制品遗存很少,至今所见多为明清传世品,一般浑厚古朴,构图饱满,布满器身,刀工深峻,常做深浮雕或透雕,线条刚劲有力,转角出棱。品种以笔筒、香筒为主。清代前期尚有明代遗风,但表现技法更为多样,浅刻、浅浮雕、留青、圆雕等同时并行;品种扩大,除笔筒、香筒外,臂搁、竹根人物、动物与山石具备,制作精致工整,细巧秀雅,而像张希黄的留青山水楼阁、邓渭的浅刻小字行楷等,都是个人风格特征十分鲜明的作品。
分类
翻簧竹刻
竹刻之一种。也叫"贴簧"、"竹簧"、"反簧"和"文竹"。将毛竹锯成竹筒,去节去青,留下一层竹簧,经煮、晒、压平、胶合成镶嵌在木胎、竹片上,然后磨光,再在上面雕刻纹样。内容有人物、山水、花鸟、书法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不少清代乾隆重时期的翻簧制品,当时的福建上杭,制作的翻簧器相当精美。此后湖南邵阳成为重要产地。道光咸丰以后,上海嘉定也成为生产中心之一。浙江黄岩、四川江安,亦是著名产区。翻簧的雕刻,多在很薄的竹簧表面,故以阴纹浅刻为主,亦有施以薄雕的。色泽光润,类似象牙。产品以实用的茶叶罐、花瓶、台灯、照相架、首饰盒、文具盒、笔筒和果盘为主。
留青竹刻
竹刻之一。留青,是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层青筠,作为雕刻图纹;然后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竹肌作地,故名"留青竹刻"。竹青选用深山冬竹,经防霉防蛀工艺处理,成品第面光润。竹筠洁如玉,竹肌有丝纹,竹筠色浅,年久呈微亮;竹肌年愈久,色愈深,色如琥珀。留青竹刻,宜充分利用这种质地和色泽变化差异,采取青筠全留、多留、少留或不留,分出层次,形成色彩从深到浅,自然退晕效果。明晦浓淡,因景而施。竹刻留青之法到明末张希黄时已大备。立葆恂《旧学庵笔记》载其竹刻山水臂搁事,凡云气、夕阳、炊烟,皆就竹皮之色为之。妙造自然。不类刻画。 "道出张希黄运用竹筠之妙。留青竹刻产品有臂搁、书镇、笔筒、台屏和案头小品等。
竹刻技法
阳纹砂地 竹刻技法之一 系阳纹刻法,地作砂粒状,有细砂地、粗砂地、核桃地、香橼地(一名桔皮地)等。
薄地阳文 竹刻技法之一 其义有三;一指清代吴鲁珍所刻浅浮雕,其刻法浅于明代的高浮雕,故名"薄地阳文"。
一指较吴鲁珍浅浮雕更低的阳文。近人所谓"薄地阳文",将花纹以外全部竹地或邻近花纹四周之竹地刮去,使花纹微微高起,然后雕刻。
陷地深刻 竹刻技法之一。一种深刻,比一般深刻更深。竹林表面光素,称为地,所雕图像全部刻陷地中,有五六层,始达其最深处,故名"陷地深刻"。此法始于清代前期。
竹刻地纹 竹刻技法之一。其地纹有四;一为光地,即平地。二为空地,即透雕之镂空地。三为几何纹地,如雷纹、波纹、鳞纹、锦纹等。四为糙地,即砂地,以形似得名。纹覆地,地承纹,地为纹辅,纹因地成。
流派
嘉定派
自明代正德、嘉靖之后,竹刻艺术发展十分迅速,几乎每个时期都有一些杰出的艺术家涌现出来。当时,大部分竹刻高士都集中在江苏嘉定和金陵一带,一些士人便将这些精工典雅的作品,根据雕刻技法和风格特征划分流派,于是出现了嘉定派。嘉定派生产中心主要是在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县),以"深刀刻法,即奏刀深峻,洼隆浅深,可五六层"为主要特征,作品能表现出丰富的画面层次及立体效果,因此在中国竹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嘉定派最早的创始人是朱鹤,在嘉定竹刻艺术中,以朱鹤、朱缨、朱稚征祖孙三代最为著名,被誉为"嘉定三朱"。"嘉定三朱"的基本风格,在明代就有评价,称其"花鸟规抚徐熙写意,人物山水在马、夏之间,画道以南宋正法,刻竹则多崇尚北宋。盖以刀代笔,为简老朴茂,逸趣横生"。这就是说:"嘉定三朱"的竹雕花鸟画,与五代时期著名画家徐熙的文人画一脉相承,注重"水墨",而且多为粗笔写意,计有大写意、小写意,兼工带写等技法,颇能传达文人的高雅、"野逸"之气;"嘉定三朱"的竹雕山水画,与南宋时期著名画家马远、夏圭为代表的画风相仿。马远的山水画一反北宋山水画全景式构图方法,画面重心偏于边角,"或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近景突出",属于截取扼要部分的章法安排。夏圭的画作亦爱取一边一角,作"截景式"山水。所以,画史上有"马一角、夏半边"之称。嘉定三朱竹雕的山水画面,也是"截景式",所以逸趣横生。
继竹刻大家朱鹤之后,其子朱婴、其孙朱稚征在嘉定竹刻中也颇负盛名。"嘉定三朱"的传人甚众,据《嘉定县志》、《竹人录》记载,嘉定派麾下的名手大家不下二三十人,其中,秦一爵、沈兼、吴之瑶、封赐禄、周灏、施天章、顾珏、蔡时敏等,尤为世人所重。嘉定派竹雕得到了清代康雍乾嘉时期(1662-1820),达到了黄金盛世,嘉定由此被称为"竹刻之乡",嘉定派成为名闻遐迩、光耀千秋的竹雕流派,对后世影响深远。 嘉定派竹雕当中,由于时代的不同,各人的文化艺术素养又不一样,所以名家作品都有他们各自的个性特性。
金陵派
明中叶至清道光年间,在竹雕艺术上能与嘉定派齐驱并驾的,是濮澄开创的金陵派。金陵派竹雕以浅刻、简刻为主要特征。这种技法雕镂不深而层次不减,表面略加刮磨,却古朴有味,虽看似了了几笔,却意境深远。
金陵派对圆雕运用颇为讲究,对材质选择很严,雕刻时善于因形取势,不多作人工修饰。金陵派还擅长于竹雕书法,使中国的传统竹雕平添了浓郁的文人气息。这都是金陵派竹雕艺术的魅力所在,也是它的主要特征的具体表现。然而,金陵派竹雕自濮澄创立后,得其亲授或直接受其影响者寥若晨星。濮澄之后,仅潘西风、方 的成就最为卓著,名声日隆,因此被后人视作金陵派艺术承传的两大支柱。此后,因嘉定派竹雕在各地盛行而受到一定的冲击,最终,影响式微,几近失传。
浙派
浙派竹雕艺术是"留青圣手"张希黄开创的。张希黄,本名宗略,字希黄,以字行。浙江嘉兴人。张希黄对竹雕艺术的贡献,主要是改进了唐代以来的传统"留青"竹雕技法。"留青"又称"皮雕",是一种在竹子的"青筠"(青竹皮)上雕刻的技法,即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层竹青雕刻图纹,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青以下的肌肤。这种竹雕不仅精巧,而且外表润泽;经年之后青筠处泛黄,竹肤颜色则愈深,色泽与质地的对比,图案便神奇地显出其独特的韵味。张希黄刀笔之下的"留青",则是对传统技法的匪夷所思的改进与发展,他在同一个器件上,采取青筠全留、多留、少留或不留,以服从画面内容的需要,分出层次。经年之后形成色彩从深到浅,自然退晕的效果,把毛笔国画在纸面上体现的浓淡色泽变化,巧妙地反映到竹雕中来,因而使留青图案突破图案形色,兼备笔墨神韵和雕刻趣味。他的传世之作,皆细致工妙、精美绝伦,其中以"山水楼阁"笔筒最为典型,被称为"立体的界画神品"。张希黄以竹的表皮作书画, 成绩斐然,人们称他为"留青圣手"。他的作品,精细的构思和绝妙的制作工艺浑然一体,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并且影响和带动了一大批竹雕艺人,最终形成高雅淡泊、巧而不媚的浙派风格,堪与嘉定派、金陵派齐驱并驾。二十世纪中期,留青竹雕的代表刻家多聚居在上海,如浙江吴兴的金西崖,江苏武进的徐素白,苏州的支慈庵及无锡的张韧之等。
徽派
徽州竹雕
传统"徽州四雕"之一。徽州建筑多为砖木石结构,竹楼极少,故竹雕用于建筑物的装饰较为少见。 徽州竹雕一般以徽州盛产的毛竹为原料,以刀代笔,因材施艺,运用线刻、浅浮雕、深浮雕等工艺,雕出各种书画。这些作品,有名人的书法墨迹;有名胜古迹的山川风貌;有民间传说的神话故事;有珍禽异兽的千姿百态,题材极其广泛。竹雕主要用于摆设装饰,如常见的工艺品,包括屏风、告屏、挂屏、插花瓶、文具盒、牙签盒、烟灰盒、茶叶简、帽商、笔筒、筷筒、楹联、腕枕、餐具等。都饰以竹雕。 将竹子从中剖开,形成两块半弧形竹片可以用来制作包柱的雕刻楹联,一般将字雕成阴文,填以石绿色料,悬于厅内,古色古香。有的还在半弧形竹片上雕成画面,用作建筑物的装饰部件,但多数是独立成画、雕刻较为精细。竹雕有的用漆,有的保持竹质本色;即使用漆,一般也都用浅色,或用桐油涂于表面,既有光泽,又能透出竹质纤维的脉理,以达清新淡雅的审美效果。
徽州古称"新安",地处皖南。明清时期,那里文风日盛,逐步形成业儒传统,并诞生了著名的"新安文化"。历史上,徽州不仅以产纸、墨、砚著名,砖雕、木雕、石雕并称"徽州三雕",在海内外享有盛誉,而且竹雕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有骄人业绩。因此,随着嘉定、金陵、浙江三个艺术流派的兴起,"徽派竹雕"也很快显明于世。
"徽派竹雕"的代表人物有吴元满、李希乔、张立夫和程文在等。吴元满是明末安徽人,精通书法,擅长篆刻,尤喜"六书"研习。因此,竹雕独显文字风采,并以金石碑体为主,运刀时都能和运笔一样得心应手。形成了浑如三代鼎彝的独特艺术风格。李希乔是清初著名的竹雕大师,号"石鹿山人",他的竹雕既有吴元满书法入竹的风绪,又有新创,简笔刻画如竹石、人物山水臂搁、笔筒,线条简洁、流畅,画面清丽而富有意韵。张立夫是清代道光、咸丰年间成名的竹雕大师,以多才多艺饮誉江南。以雕版、刻漆为业,多有建树,竹雕作品也独具一格。
如今徽州传统四雕的发展也融入了高新技术,传承中国传统手工艺精华和现代高新技术结合,助推徽州四雕发展步入一个崭新起点。
其他
明清两代的竹雕,除了地区形成的流派艺术之外,还有一些雕刻家在继承前人、推陈出新方面做出了贡献,发明了有别于地区流派之外的新技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李耀、张步清、马根仙、邓孚嘉、尚勋、时学庭和时钰两兄弟等人。
工艺流程
整个制作过程要经过刨光、胶合、制坯、造型、整修、印花、雕刻、镶嵌、彩绘、喷漆等多道工序。
特点
竹雕历史悠久,有完整的工艺流程,采用天然原料制作,技艺精湛,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具有纹质细洁,花色多彩,色泽古雅,牢固耐用等特点。产品品种主要有茶叶盒、邮票盒、烟盒、首饰盒、糖果盒、笔筒、花瓶、台灯等实用品,有台屏、挂屏、壁挂等装饰性强的欣赏品。
产品色泽光润,类似象牙。浅浮雕和线雕是翻簧制品的主要表现手法,线条粗中有细,疏密结合,特别精致。竹雕在国内堪称一绝,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文化
纵观中国竹雕发展的历程,真正的竹雕艺术在宋代已初露头角。明清时期,竹雕艺术品达到鼎盛,出现了百花争艳的景象。明清两代,这时文人的参与,使竹雕与书画、雕塑艺术结合,导致竹雕艺术的空前发展。自明代正德、嘉靖之后几乎每个时期都有一些杰出的艺术家涌现出来。当时大部分竹刻高士都集中在江苏嘉定和金陵一带,于是根据其雕刻技法和风格特征就产生了两个竹雕流派,一派始于嘉定朱鹤,一派始于金陵濮仲谦。
据史料记载,明代嘉定派竹雕能在方寸之间刻山水、人物、楼阁、鸟兽、浅雕并用,刀法精巧,艺术造诣深湛,为时人所识。以朱鹤、朱缨、朱稚征祖孙三代最为著名,被誉为"嘉定三朱",嘉定派麾下的名手大家不下二三十人,其中,秦一爵,沈兼,吴之璠,封氏三杰,周灏,施天章,顾珏,蔡时敏等尤为世人所重。嘉定竹雕到了清代康雍乾嘉时期(1662--1820),达到了黄金盛世,嘉定也因此被称为"竹刻之乡"。
明代金陵派竹雕以根雕和竹板刻书画见长,与嘉定派竹雕风格相比较,显得古朴雅致。不过金陵派传承不旺,仅有濮仲谦,潘西风,方洁等少数。
此后,以清初"留青圣手"张希黄为首开创了浙派竹雕艺术,改进了唐代以来的传统"留青"竹雕技法,他的传世之作不少,皆细致工巧,精美绝伦,其中以"山水楼阁"最为典型。他的作品精细的构思和绝妙的制作工艺浑然一体。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并且影响和带动了一大批竹雕艺人,最终形成高雅淡泊,巧而不媚的浙派风格,堪与嘉定派,金陵派并驾齐驱。
此外还出现了徽派竹雕。同时除了地区形成的流派艺术之外,还有一些雕刻家在继承前人,推陈出新方面做出了贡献,发明了有别于地区流派之外的新技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李耀,张步清,马根仙,邓孚嘉等人。
保养知识
年代久远民间传世的竹雕,其附着物已生根,要清洗掉必须加适量的肥皂水,这样很伤老包浆,而枣红色的老包浆既是历史岁月的见证,又有很好的手感和美感,洗过的竹雕上核桃油,仍然显得干涩。但经清洗后上核桃油的笔筒,不易生虫。是否需要水洗,应视具体雕件而定。对必须要清洗的,清洗时尽可能不要损伤竹肤。
要用带壳的生核桃炸专用保护油,不要用炒过的核桃仁炸油。带壳核桃炸出的油沉积物少,且含有一定水分,不燥,故不伤物件。
熟核桃仁炸的油燥气大,抹上晾干后,竹雕易开裂。因老竹雕的大多数主人历代均有保养,所以,上油时只需用食指轻沾一点,以指尖肤面有油为度,将油抹在另一掌心,两手搓匀后,双手持雕件把玩,即可达到养护目的。油不可多,多了易回潮。
此外,切忌用各种刀具修刮竹雕上的附着物,这对雕件的原貌和品相都有影响。不要涂抹任何油漆和化学色料。专业书上虽有上漆一说,其利弊应该斟酌。老雕件本身有沉积多年的保养油和把玩的汗沁,上漆后很难干,虽能确保雕件不开裂,但这样做也就不会形成竹子由自然色变产生的美感。
有条件的收藏者,可将藏品放在玻璃罩内密封保管。如无恒温措施,为避免玻璃产生的高温导致雕件开裂,平时可丢一个纸坨在雕件内,它有调节干湿度的作用。也可以放一两把木柄鬃刷,毛向上,它可以散发雕件内的热量。木制把柄有吸潮散热的作用,连阴雨天一定要取出。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密封,一旦接触空气或风吹,就易造成开裂。采用此种方法保管,能确保恒温,并定期把玩几下。
最好制作专用的木质内格子柜保管。专用保管柜气温在20℃至35℃,相对湿度在35%至40%时,下部放瓷器或其他物品,离地1米放竹雕件。如气温过燥过高,可在室内放钵水,或放几本书于柜内。如收藏者住楼上,夏季过于干燥时,可放半杯水在格子上,但雕件与水杯要保持一定距离,要经常检查,没必要时及时取出。也可采用放旧报纸的方法,但报纸的回潮力较强,不宜多。并且要经常把玩和检查,特别是每年降雨集中的季节要常看,发现长毛,及时用鬃刷清除。
工具
针对竹材的特性,雕刻工具必须坚韧、锋利,刀具应适应竹雕的刮、削、切、冲、剔、铲、平等技法。主要工具有以下几种。
毛料造型工具:砍刀、锯子、刮刀。
毛料造型工具:砍刀、锯子、刮刀。
雕刻刀:平口刀、斜口刀(大、中、小各一把)。
异型刀;圆口刀、三角刀、槽口刀、铲刀各一把。
竹刻工具所用钢材,要求强度高,刀刃锋利,不易卷曲,一般用高碳工具钢、白锋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