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百科

根艺制作上的画龙点睛之笔,​娄孝铎根雕艺术

根艺制作上的画龙点睛之笔,​娄孝铎根雕艺术

根雕,是一种雕刻方法,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之一,是以树根,树身、树瘤、竹根等,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
根雕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根雕工艺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意为在根雕创作中,应主要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辅助性进行人工处理修饰,因此,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或"根艺"。


 
兰陵娄氏根艺,起源于清道光年间,是娄氏十四世祖娄殿魁所创,后传于十五世娄喜春,十六世娄荣德,十七世娄孝铎,十八世娄渊祥。娄氏根艺现已经历三个朝代,传承五代人,一百六十多年历史,是远近闻名的根艺世家。
娄孝铎,艺名“大娄”,生于1969年1月,山东兰陵人,娄氏根艺第四代传人。自幼随父亲娄荣德学习根艺创作,2000年与爱人杜法玲创办沂蒙根艺苑。



 “七分天成三分雕刻”
所谓七分天成,不管你使用的是废根也好,腐朽根木也好,但整体根的十分之七部位一定不要乱雕乱刻,除必要的工艺处理外,去皮一定要清洁,自身纹理尽量保持完美,腐朽根,一定要把腐烂之处清理干净,到硬质地为佳,尽量保持原有的自然形状。三分雕刻,如果能把三分充分利用减少到两分,甚至一分,起到画龙点睛为最佳,不过要把握好这个关,一定要掌握好这个量。



“雕与不雕应因材施艺”
关于根艺作品雕与不雕都不是关键,关键在于该雕或不该雕,根艺制作两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是无谓的。有人把它称之为根雕派和根造型派这是不符合逻辑的,也是于常理不相容的,因为我们的创作原则是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一些废弃树根形状不同,受损程度也各有所异,在创作时必须因材施艺。有人这样问我:“你是根雕派还是造型派”?
我用开玩笑似的话语回答他们:“我既是根雕派,又是造型派,但我绝对不是两面派”。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我认为根艺制作雕与不雕,这个话题就好比谈论生活中,我们常说的画龙点睛与画蛇添足是一个道理,如果一个画家用手中的画笔画出一条龙,其它部位画的都非常到位,唯一没有画龙的眼睛那么这条龙就没有动感就缺乏活力,是一种静态的。只有把眼睛给它画上它才有生命力,才有动感,才能活,才有灵性。如果是画的一条蛇,你非把它按照龙的样子给画上足,这样既不符合自然规律又与物象不相通,顶多算是自作多情。



 在根艺制作上有的画龙点睛,有的大刀阔斧,也有一刀没雕的造型根。动刀多少,这一切都取决与根材的自然形状,是根材的造型所决定的。整体说根艺要因材施艺就得概括为根艺派。
根雕造型要具备足够的空间体量,完美的体面转换,流畅的曲线过渡。保证轴线的完全观赏面,作品要最大限度的体现"人文之精美"。根雕造型要体现材料的美,尊重根材的物质结构,以凿刻的减量加时间将混璞开明物象。作品要独根成器,原材质色、打磨精细,配器得当。 
相关词条
闻艺热读

匠人百科

微信“扫一扫”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