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护航下的非遗新生:从家族传承到产业生态
中国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单钢新率文旅非遗部门各级领导莅临洛邑古城云华里体验非遗香文化及牡丹香牌的制作,和非遗牡丹香传承人李文双亲切交谈,对牡丹香牌制作与文旅融合模式给予高度肯定,强调 “非遗要在生活中传承,在创新中绽放”。

制度保障:出台《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制度》等法规,建立 “非遗工坊 + 体验基地” 网络,神都牡丹香传习所被纳入国家级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重点项目;
创新实践:非遗牡丹香代表性传承人李文双与牡丹香第八代传承人尤琪越开发沐明香露、古法口脂等年轻化衍生品,通过短视频平台吸引超百万粉丝,让 “香养生活” 成为时代新潮流;
产业联动:牡丹香与龙门香居非遗民宿、洛邑古城研学项目形成闭环,年接待游客超 10万人次,带动周边就业 200 余人。
二、香牌里的东方智慧:从宫廷雅趣到国际对话
在第六届世界古都论坛的非遗文创雅集中,神都牡丹香作为洛阳代表性非遗项目的精彩亮相,吸引了大量与会者的热情参与。

闻香服气:天然艾草与牡丹的芬芳唤醒感官,李文双老师适时引导,为大家解读天然和合香方中“君臣佐辅”的配伍智慧,进而领悟中医哲学与中华香文化一脉相承的生命观;
指尖生香:外宾亲手揉制香泥,在体温催化下感受植物能量释放,令人静心宁神,亲身感受到植物芳香带来的自然滋养;
香养生活:沉浸式体验千年古都洛阳的文化底蕴,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正如李文双老师所言:“香不是奢侈品,而是滋养身心的日常。”
这番生动的文化导览,不仅吸引了普通观众,更迎来了特别的访客——洛阳市副市长任丽君亲自陪同国际友人一行驻足聆听。贵宾们对香牌所承载的深厚文化表现出浓厚兴趣,并兴致盎然地加入了接下来的手作体验。

三、全球视角下的文化自信:从洛阳一隅到世界舞台
本届论坛上,洛阳非遗的 “破圈” 实践引发国际共鸣。“洛阳将非遗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可传播的文化产品,为全球古都提供了‘保护 - 创新 - 共享’的范本。”


以非遗为舟,洛阳正让历史文脉在当代生活中泛起新的涟漪。正如李文双老师在论坛上的邀约:“来洛阳,登龙门山,入香室,喝香饮、吃香食。让这穿越千年的馨香,滋养更多当代心灵。”

李文双,字馥依,1965年生于河南洛阳。著名牡丹香合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牡丹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洛阳市牡丹香文化研究会会长,神都牡丹香研究院院长。她创建的珍绿牡丹香业公司是国内唯一专业研发种植和生产天然牡丹香系列产品及香文化展示的专业企业。开创了牡丹成香的新产业,先后荣获省市及国家多项创新奖、建设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商品、牡丹产业博览会等金奖。多年来一直从事牡丹香制作技艺的研究与推广,研发制作出众多优秀香文化产品,其“传承香礼文化,传习经典香方”的传习内容和方式,受到业内人士和广大爱好者好评。
尤琪越(越馨),男,1990年出生于河南省洛阳市。著名牡丹香合香师、牡丹香灸制作非遗传承人、牡丹香制作技艺第八代传承人、洛阳市牡丹香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传统和合文化志工团发起人、香匠世家牡丹香品牌创始人,从小受母亲李文双熏陶,在传统文化家庭教育中成长,慢慢养成了习香、做香的习惯。大学毕业后回国创业,牡丹香产品多次荣获博览会金奖,并先后接受洛阳电视台、河南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的报道与采访。
瓷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烧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
竹雕也称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竹雕是一种艺术,自六朝始,直至唐代才逐渐为人们所识,并受到喜爱。
中国有句古话,叫“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说的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手艺———“锔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再修复起来的技术。
玉雕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品种之一。玉石经加工雕琢成为精美的工艺品,称为玉雕。玉雕师在制作过程中,根据不同玉料的天然颜色和自然形状,经过精心设计、反复琢磨,才能把玉石雕制成精美的玉器。
石雕,指用各种可雕、可刻的石头,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
木雕是雕塑的一种,在我们国家常常被称为“民间工艺”。木雕可以分为立体圆雕、根雕、浮雕三大类。木雕是从木工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工种,在我们国家的工种分类中为“精细木工”。
根雕,是一种雕刻方法,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之一,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
核雕是中国传统民间微型雕刻工艺。以桃核、杏核、橄榄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成工艺品,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匠人百科
微信“扫一扫”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