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2025年河南省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交流活动在洛阳市栾川县重渡沟圆满收官。非物质文化遗产牡丹香制作技艺第七代传承人李文双携 "落地生根 香飘河洛 —— 洛阳市非遗牡丹香与民宿的深度融合发展" 项目参会,以三百年家族传承的活态实践,诠释非遗与旅游 "双向赋能" 的生动内涵。
一、"香 + 民宿" 打造沉浸式传承样本
此次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交流活动,聚焦非遗活态传承与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深度融合,李文双主导的牡丹香与龙门香居非遗民宿融合项目,因 "全场景浸润、全链条活化" 的创新模式成功入选。作为洛阳市牡丹香文化研究会会长、珍绿牡丹香业创始人,李文双从清雍正年间传承的家族技艺中汲取智慧,将牡丹香制作技艺与民宿生活场景深度绑定,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文化体验生态。
龙门香居以“非遗牡丹香文化”为核心,将牡丹制香技艺、香汤沐浴文化、香养饮食与民宿相结合,打造“闻香、品香、制香”主题体验空间,成为洛阳民宿经济新亮点。
【龙门香居主理人丁莉红】
二、三代传承人的 "守正与创新"
李文双结合自身从艺经历,讲述了牡丹香技艺从 "古法秘传" 到 "文旅名片" 的蜕变之路。自幼跟随祖父习得合香技艺的她,2010年重建神都牡丹香坊后,始终在传承中求突破:既坚守 "牡丹全株入香、窖藏两年成韵" 的古法工序,将牡丹根、茎、叶、花精准配伍;又联合儿子尤琪越(第八代传承人)开发目明香露、古法口脂等年轻化衍生品,通过短视频平台让非遗技艺走进大众视野。
李文双的实践既尊重了传承人主体地位,又借助民宿场景激活了非遗的生态价值,真正做到了“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传承”。
三、小技艺撑起文旅大文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的重要资源,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李文双认为要让这缕牡丹香在更多旅游场景中生根发芽,让游客带走的不仅是香品,更是中原文化的温暖记忆。"
据悉,李文双的案例与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 开封清明上河园非遗集群 "等共同构成河南文旅融合的鲜活图谱。37个优秀案例的集中亮相,不仅展现了河南"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的扎实成果,更为全国非遗保护与旅游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 河南经验 "。
瓷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烧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
竹雕也称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竹雕是一种艺术,自六朝始,直至唐代才逐渐为人们所识,并受到喜爱。
中国有句古话,叫“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说的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手艺———“锔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再修复起来的技术。
玉雕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品种之一。玉石经加工雕琢成为精美的工艺品,称为玉雕。玉雕师在制作过程中,根据不同玉料的天然颜色和自然形状,经过精心设计、反复琢磨,才能把玉石雕制成精美的玉器。
石雕,指用各种可雕、可刻的石头,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
木雕是雕塑的一种,在我们国家常常被称为“民间工艺”。木雕可以分为立体圆雕、根雕、浮雕三大类。木雕是从木工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工种,在我们国家的工种分类中为“精细木工”。
根雕,是一种雕刻方法,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之一,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
核雕是中国传统民间微型雕刻工艺。以桃核、杏核、橄榄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成工艺品,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匠人百科
微信“扫一扫”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