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5月15日,“传承与绽放·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淄博站)”在淄博市博物馆开幕。这场展览由淄博市博物馆、淄博职业技术大学、匠人百科共同主办,山东班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旨在通过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魅力与现代创新,引领观众走进一片充满艺术与灵感的文化世界。
本次展览以“传承与绽放”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北京、上海、江苏、西藏、云南、山西、浙江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0余件佳作,涵盖玉雕、石雕、唐卡、苏绣、银器、陶瓷、木雕等17个非遗领域。将带您走进一片神秘而绚烂的文化世界。这些作品不仅传承了传统技艺的精髓,还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命力与创新精神。通过此次展览,观众将有机会近距离感受这些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并感受传承人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
展览主题“传承与绽放”如同一首动人的诗,讲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光长河中的传承与发展之旅。传承,是一份对历史的深深敬意,是对古老文化的守护与传递;绽放,则是对传统艺术的现代诠释,是让非遗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的探索。正如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所倡导的,非遗也需要在时代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通过创新与传承的结合,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许多非遗技艺正面临失传的风险。为了让这些传统文化得以延续,我们需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感受并热爱这些非遗艺术。这场展览不仅展示了匠人们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与传承,还通过创新设计与多元化的展示方式,让非遗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展览中的作品既保留了传统工艺的初心,又融入了现代审美与创新理念,使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非遗艺术与当代生活的紧密联系。
走进展览馆,您将感受到传承人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每一件展品都是匠心雕琢的结晶,承载着匠人的情感与故事。展览不仅揭开了非遗艺术的神秘面纱,更让传统工艺焕发出与时俱进的魅力。希望这场展览能够成为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照亮每一个观众的心灵与生活。
文章来源:
北青网
瓷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烧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
竹雕也称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竹雕是一种艺术,自六朝始,直至唐代才逐渐为人们所识,并受到喜爱。
中国有句古话,叫“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说的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手艺———“锔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再修复起来的技术。
玉雕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品种之一。玉石经加工雕琢成为精美的工艺品,称为玉雕。玉雕师在制作过程中,根据不同玉料的天然颜色和自然形状,经过精心设计、反复琢磨,才能把玉石雕制成精美的玉器。
石雕,指用各种可雕、可刻的石头,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
木雕是雕塑的一种,在我们国家常常被称为“民间工艺”。木雕可以分为立体圆雕、根雕、浮雕三大类。木雕是从木工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工种,在我们国家的工种分类中为“精细木工”。
根雕,是一种雕刻方法,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之一,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
核雕是中国传统民间微型雕刻工艺。以桃核、杏核、橄榄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成工艺品,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匠人百科
微信“扫一扫”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