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茶和天下·豫见洛阳”雅集空间)
为庆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文化和旅游部精心策划的"茶和天下·雅集"全球系列活动迎来重要篇章。5月15日,由中国驻大阪总领事馆等机构联袂打造的"茶和天下·豫见洛阳"雅集在中之岛美术馆盛大启幕,以十三朝古都的千年文脉为底色,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神都牡丹香作为洛阳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受邀参加,经传承人李文双老师亲自和合调配,使得古法牡丹香牌的制作体验得以在展会上顺利呈现。
(图为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李振刊局长致辞)
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李振刊在开幕式致辞中推介洛阳文化旅游时表示:洛阳是唐诗的故乡、茶道的发源地,更是中日文明对话的重要历史见证者。此次以“茶和天下”为主题举办雅集,既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在新时代续写文化共鸣。
整场活动的华彩篇章当属原创主题演出《诗仙茶会》。作品以白居易与空海大师的交往为脉络,通过"牡丹迎宾""卢仝七碗""宫廷茶礼"三个诗化章节,将《茶经》古法煎茶技艺搬上现代舞台。当双人舞《龙门金刚》以刚柔相济的肢体语言复活石窟造像,当14件鎏金银茶具在陆羽煎茶法中泛起雪沫,盛唐茶礼的东方美学令观众屏息凝神。穿插其间的唐乐吟诵与茶艺展演,更将"茶中有礼、茶中有情、茶中有境"的文化哲思娓娓道来。
本次雅集融合了丰富的洛阳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彰显了洛阳作为千年古都深厚的艺术底蕴。观众还可亲手参与“牡丹花香牌”的手作体验,以花入香、以香成礼,感受传统礼仪之美;
(神都牡丹随团参加,现场制作古法牡丹香牌)
为强化互动体验,主办方特设汉服妆造体验区。嘉宾们身着齐胸襦裙、圆领袍衫,在牡丹花香牌手作中感受"以香成礼"的传统仪轨。
(牡丹香非遗传承人尤琪越老师在日本)
据悉,此次四日雅集涵盖非遗展演、学术研讨、文旅推介等多元板块,通过"可观、可品、可触"的立体呈现,将洛阳打造为世界读懂中国的文化会客厅。当牡丹花瓣飘落茶席,这场以茶为媒的文明对话,正架设起中日文化交流的新桥梁。
李文双,字馥依,1965年生于河南洛阳。著名牡丹香合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牡丹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洛阳市牡丹香文化研究会会长,神都牡丹香研究院院长。她创建的珍绿牡丹香业公司是国内唯一专业研发种植和生产天然牡丹香系列产品及香文化展示的专业企业。开创了牡丹成香的新产业,先后荣获省市及国家多项创新奖、建设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商品、牡丹产业博览会等金奖。多年来一直从事牡丹香制作技艺的研究与推广,研发制作出众多优秀香文化产品,其“传承香礼文化,传习经典香方”的传习内容和方式,受到业内人士和广大爱好者好评。
尤琪越(越馨),男,1990年出生于河南省洛阳市。著名牡丹香合香师、牡丹香灸制作非遗传承人、牡丹香制作技艺第八代传承人、洛阳市牡丹香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传统和合文化志工团发起人、香匠世家牡丹香品牌创始人,从小受母亲李文双熏陶,在传统文化家庭教育中成长,慢慢养成了习香、做香的习惯。大学毕业后回国创业,牡丹香产品多次荣获博览会金奖,并先后接受洛阳电视台、河南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的报道与采访。
瓷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烧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
竹雕也称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竹雕是一种艺术,自六朝始,直至唐代才逐渐为人们所识,并受到喜爱。
中国有句古话,叫“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说的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手艺———“锔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再修复起来的技术。
玉雕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品种之一。玉石经加工雕琢成为精美的工艺品,称为玉雕。玉雕师在制作过程中,根据不同玉料的天然颜色和自然形状,经过精心设计、反复琢磨,才能把玉石雕制成精美的玉器。
石雕,指用各种可雕、可刻的石头,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
木雕是雕塑的一种,在我们国家常常被称为“民间工艺”。木雕可以分为立体圆雕、根雕、浮雕三大类。木雕是从木工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工种,在我们国家的工种分类中为“精细木工”。
根雕,是一种雕刻方法,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之一,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
核雕是中国传统民间微型雕刻工艺。以桃核、杏核、橄榄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成工艺品,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匠人百科
微信“扫一扫”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