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百科

刀尖上的舞蹈——玉雕匠人谢太增

刀尖上的舞蹈——玉雕匠人谢太增

刀尖上的舞蹈——玉雕匠人谢太增

玉在山而木润,石韫玉而山辉。大自然因玉石的蕴藏而熠熠生辉,人类因玉石的点缀而愈发夺目,玉石琢磨成器的工艺活动,始终伴随着华夏文明的发展,积淀起延绵至今的悠久。玉文化源远流长,它优雅、含蓄、内敛,并最符合国人的文人气质。玉雕制作中也讲究“春秋笔法、微言达义”,所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小中可见大。

古人云:"玉入其国则为国之重器、玉入其家则为传世之宝"。中国人对玉的青睐,从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开始,绵延至今,更被孔子视为最高道德典范——君子的象征。有这样一位玉雕师,温润如玉,一直以来,从原料到构思,草稿,描线,雕刻,创作过程的每一步他都试图做到最好。

1.jpg

 

谢太增,1979年出生于广东河源连平。2000年进入玉雕行业,师从玉雕大师陈少雄,并于2006年创办了自己的玉雕工作室,专攻人物雕刻,在多年来钻研与实践中,摸索出具有自己风格的独特雕刻手法,玉雕作品形神兼具。受到玉界同仁的认可和好评,作品亦多次荣获国内各项工艺美术奖项。

出于对玉雕的痴爱,谢太增希望能将这份技艺代代相传,他坚守着把这门手艺继续发扬光大的使命。对于创作者来说,人生的第一次创作过程,或是蜿蜒曲折,或是由灵感的迸发而一蹴而就。这个过程不论长短与否都伴随着一路的惊喜,同时还带着宝贵的初始经验,这直接地影响到艺术家接下来的创作方式与架构。

2.jpg

 

学艺之苦,只有当事者感受最深,面对艰辛的求学之路,谢太增有着自己的理解,他曾经坦率地表示:“学艺的过程固然艰辛,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但是我觉得,这些更是对自我的一种磨练与提升。”

谢太增回忆起自己的第一件作品,回忆道:“它虽然粗糙,而且也不是特别完美,但是创作它的过程,我却是毕生难忘的。一件作品的创作历程,往往要经历大量的思考,反复斟酌。因为在此减法艺术上的微小失误或者用力过度,在一瞬间就会导致它的失败。这个过程是艰辛的,甚至会因创作思路迟迟没有突破而感到痛苦。”

3.jpg

 

当第一件作品完整呈现在谢太增手里的那一刻,他所有复杂的情感在一瞬间都沉淀下来,是一种空明的平静,这是只有通过创作才能得到的精神升华。他凝视这个由自己精神里诞生出来的事物,无论它完美与否,这个从无到有的历程和结果也是作为一个有思想的智慧生命在这个美丽世界的存在证明。这让他在创作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在往后的创作岁月里,谢太增在制作每一件产品时,都会想根据其原料特性特点,去设计制作,追求物尽其用,精工细作。在雕刻的时光里,他经历了许多事情,他曾经也有过动摇、困惑,是对玉雕的热爱让他坚持了下来。

4.jpg

 

十年磨一剑,在一段时间的沉淀自己后,谢太增在创作上另一个新的瓶颈期慢慢地显现出来,为了这个问题,我停下了我的创作去作了休整与思考,同时也是去接触了新的艺术元素和开发新的创作灵感。在他归来后,带着自己新的理解和新的尝试,创作了这件《东方不动如来》。

5.jpg

 

作品精炼了古印度雕塑艺术的经典优美线条,融入到造像的身形之中,同时融入宋元时期传世作品的雕像面部风格及技法。他试着将结构复杂的精致与线条简约的流畅美感作一次碰撞与融合。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尽管难度高之又高,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锤炼,这件作品总算顺利地创作成功。

6.jpg

 

谢太增把造像的饰物部分的精度与繁复程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此覆盖之下的是类似于印度古造像简单纯粹的肢体结构和线条,将匀称的美感把控在合理区间,无论是头饰或身上的饰物,力求多而不杂,精而不滥。造像是核心传神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面部样式与风格。他在宋元时期的各个伟大作品中寻得了大量灵感,承接前人的珠玉在前,用自己的手法将其继承,再创造。人物的表情,面部结构与气息,他都极尽所能去表现一位大智慧之佛者在自己的心中的法相:清澈空明的神态与表情,简单却精美的五官结构。力求在任何角度,任何空间内都能保持艺术上的合理美感,在雕刻技法与雕刻工具的使用上也达到了自己当下的极限。

7.jpg

 

时光如梭,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准备,谢太增创作出了属于自己独特的玉雕风格,实现了自己当年的一个重要目标,他能成就梦想,实现人生夙愿,正是因为他自己的努力付出,和自己“十年磨一剑”的精神。

人生短暂而美好,时光如白驹过隙,谢太增希望通过自己创作的作品把美留在生命里,延长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对于未来他说道:“作为创作者,我会继续保持创作的热情,不停地向前探索心中至美的艺术形式,直至燃尽我生命的所有,不负自己此生的精彩与美好,为了我所热爱的人与事,我愿一直去追寻艺术的极限,把我更好的作品不断地呈现出来,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相同的美好与光明。”

相关词条
闻艺热读

匠人百科

微信“扫一扫”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