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作品之残缺美--记木雕工艺美术大师潘葵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从未止步,但是完美的事物往往是可望而不可求的,正因为生活中的种种缺憾与不满足才指引着人们不断的奋进与拼搏,更加学会珍惜。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满盈亏,水满则溢”说的都是人生常态,“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当思之一二”生活不可能尽善尽美 人生因为有了缺憾,才更加饱满与真实,生命才更加多姿多彩。从某种意义上讲,残缺也是一种美。

将这种残缺美,通过艺术手法放进作品里,因残缺折射的内涵美与整体造型美相映衬,则迸发不一样的艺术效果。广西工艺美术大师潘葵在作品中将这种残缺美刻画的淋漓尽致。
潘葵,男,壮族,1986年出生于广西龙胜,现为桂林市工艺美术协会理事。
因家境贫寒,潘葵初中毕业后便放弃了学业,就跟随父辈学习家具制作。直到2009年一次不经意间路过桂林根雕市场,便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了那些令人叹而观止的艺术品,从此与木、根雕结缘,从而开始了漫长的雕刻学习、创作之路,于2014年创立了潘葵木雕工作室。

作为民间新生代艺术大师,潘葵吸取南北艺术的精华,贯通学院与传统风格,又敢于大胆突破锐意进取,思索人与木的关系,化腐朽为神奇,采自然之物,将国画水墨与山间朽木相融合,使作品更具空间感的同时又具有水墨画般酣畅淋漓的艺术效果,形成颇具个人特色的木根雕作品 。使观者在咫尺间倾听木语,体验一种由物及心的玄妙,借以定心增慧、明心见性,又或醍醐灌顶、顿悟新生。所谓“精益求精,极致追求,是为匠心”。
他的作品原料多以缅甸进口金丝楠朽木为主,题材以刻画人物为主,以朽木为创作为基础,加以人工镂空,主题突出,意境深远,倾注于每一件作品以生命力。
多数作品对人物外形的设计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只追求外形美,而通过一些很自然的残缺映衬着整体熠熠生辉,而面部表情的刻画让整体造型更加生动饱满,生动,与残缺美又交相呼应,赋予作品以内涵。

观他的作品,你会被他刻画的人物所吸引,通过外形上的残缺,我们会联想到其作品人物所历经的沧桑与波折,但即使身体饱受摧残,心里已千疮百孔,透过其坚毅的目光,仍能感受到其坚定的信念与踽踽独行的决心……每件作品都仿佛在讲述一段人生,诉说一段故事,让人感叹其人物所走过的路,经历过的事情,最后升华为一种人生意义。
从艺十多年来,潘葵设计出很多优秀的作品获得业界的一致认可与好评。
2015年作品«弘一法师»入选2015广西壮族自治区艺术作品展(广西美术馆),并获2015年广西工艺美术作品“八桂天工奖”金奖。
2016年作品«不朽»入选2016广西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创作工程获金奖(广西美术馆),同年«不朽»获2016“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2017年作品«千年梦圆在今朝»入选2017广西壮族自治区艺术作品展精品奖(广西美术馆);作品«齐白石»第十二届中国(东阳)木雕竹编工艺美术博览会获特等奖;作品«水墨系列·诗中圣贤»在第十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手工艺术精品博览会获2017“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作品«“和”之舞»入选2017台湾国际木雕竞赛作品展。
2018潘葵木雕入编《中国当代雕塑名家》,以其独具匠心的特色雕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