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百科

面对将要失传的局面,莱州女士是怎样去继承面塑手艺的

面对将要失传的局面,莱州女士是怎样去继承面塑手艺的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源于山东、山西、北京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即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今天介绍的是一位是面塑艺术家,盛乐文。盛乐文今年58岁,山东莱州人,从事面塑38年,莱州面塑历史悠久,从小时候记忆起姥姥和母亲天天给客户做面塑,每天干到深夜,在姥姥和母亲的影响下,我们姐姐三个在这环境中长大,从此后对面塑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上学期间帮母亲干点小活,8岁开始学习简单面塑,高中毕业后放弃了工作,继续从事面塑手艺。

       盛乐文曾表示:“面塑的形势面临着失传,因为我在这面塑家族中成长,从小爱上这行,眼看上岁数的不能干了,年轻人不爱干,这是个手工活,指尖上的艺术,能捏还得能画,看到这么漂亮的工艺失传太可惜了,不能放弃我下决心把母亲艺术接着传承下去,高中毕业后踏上征途一心钻研面塑和创新,不断的刻画面塑花样,经过想象塑造比老辈原有的基础上创造了更多更新的花样繁多的作品。创出现代化的型势作品,作品生动,风格不一,大作品重50斤面粉一件,小作品惟妙惟肖,端壮大方,绽放无限魅力。作品是由小麦精粉经过发酵后,抒,搓,捏手法塑造出大小不同的形象人物,戏剧红楼梦,八仙过海,西游记,牛郎织女等及大龙凤,花,鸟,鱼十二属肖动物等发酵好上锅蒸熟后,涂上色素描画而成。大小作品既能观赏又能食用。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远走出国门。为了将传统技艺发扬光大,我们盛家三姐妹建立了面塑加工厂,培训学员,为爱好者提供学习场所,让面塑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下一代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盛家三姐妹面塑作品深受广大用户的欢迎!2015年由市文化馆推荐英国科学家罗伯特雷顿亲自上门拜访现场直播英国观看作品受到好评,把好作品带回英国。2016年应邀参加国际美食节,教国际游人学中国面塑深受国内外游人欢迎。”

        宗教的教义告诉人们,当每个人匆匆走完自己可以感知的人生之路以后,人的灵魂将在另一个世界得到永生和升华。因此,人们将葬礼的种种程序铺排得格外的隆重和复杂。这是一种对人生意义的赞颂和肯定。这项活动中的主要面食供品,视亲近程度而区别不同形式,有"大供","小供"之分,直系的儿孙之辈所做的大供又叫馒头,圆形上面饰以明快简洁的花瓣,插上枣花,源于古时三牲祭奠之遗俗,其他亲朋则敬奉类似蛇盘盘的小供。定襄宏道一带则要塑出几响-个甚至上百个的面塑人物系列,戏剧人物、天神、地官等等,再以彩纸作装点打扮。所不同的是在五官描绘上用色甚怪,画眼不点睛。在分寸上明显与人间享用品有着美学结构上的区别,让人在浓艳中感受到一种阴冷的悲凉。

        面塑在人生仪礼中一般是以食的面目出现的,只是把它赋予了一种文化和宗教的意味,使其具有一种复合的价值,从而成为研究民间文化的一种不可忽视的资料。
        盛乐文说:“我姥姥和母亲的作品及画工艺一直在我记忆中很漂亮!深深的印在脑子中。”这也是喜欢面塑的重要原因之一吧!盛文乐还说:“今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培班在天津大学开班经过严格筛选面塑艺人40名其中有我,毕业考试后精选20人我有在其中上了光荣榜。作品被大学收藏。这次学习对我触动很大,看到全国各地的精英作品各自不同,受益匪浅。”

        盛文乐从事面塑手艺38年,也有很多的感悟,她曾这样来评价自己:“在38年的艺术工作中遇到了很多困难,象包装设计,气候变化,运输过程,制作中出现问题,多年的磨练滚打终于走向了成功之路。”
        从盛乐文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社会责任感很重的人,为了不让自己传统的手艺失传,而用了38年去学习,去传递中国的传统文化,迄今为止还在继续中。她不仅在国内传递,国外也在传递我国的传统手艺,这样优秀的手艺人,真的很令人钦佩,也值得人们的称赞!
 
 
 
闻艺热读

匠人百科

微信“扫一扫”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