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百科

核雕艺术者周迺芳:致广大 尽精微

核雕艺术者周迺芳:致广大 尽精微

       精妙、微小与爱不释手三个词巧妙地连贯结合起来时,总会不经意间令人想起流传至今且年代甚久的核雕艺术。相传早在历朝历代的民间人们通常会将雕刻成型桃核穿孔系挂在身上作为"辟邪"之用,也有制成佩件、扇坠、串珠等为文人清玩。
 
        核雕,现今作为我国雕刻技艺的“活化石”,自古以来便是历代文人墨客、能工巧匠争相追捧与琢磨的座上宾。
 
        然而,雕刻一事虽说也是无巧不成章,但是想要自学成才,也只是入门易,学成颇为困难。





 
        周迺芳开始学习雕刻时,本想凭借自身动手强的优势,只是一味地闭门钻研,最初因为痴迷这门艺术,便将小锯条磨成刀作为刻刀来练习雕刻,简陋的刻刀让他学习起来十分吃力,琢刻过程也变得异常艰难。







 
       直到走了许多弯路之后,才想到要买一套专业的刻刀,从头开始,从最基础的握刀学起,再逐步广泛涉猎到雕刻的技巧、设计,边学习边实践,摸索出一套自己的雕刻思路,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雕刻风格。
 
        周迺芳刻东西有一特点:从不划线,不打草稿。
 
       左手核、右手刀,边刻边思考边调整,是他一贯的个人特色,因而刻出的东西时常有不确定性。







 
       每每定刀后的雕刻作品,总会与周迺芳个人的心绪起伏相契合。心情舒畅时成一气呵成之态,作品气势自然豪放不羁;心绪忧郁忧伤时雕琢不免费心劳神,作品也尽显沧桑。
 
       世间百态各有各造化的绝妙之处,而周迺芳就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尽情的在作品上展现出来,让别人一眼看去便知其中道理,很容易意会到作者创作时的心情。






 
        很长一段时间里,周迺芳为使自己刻的人物有深邃的神情,既从形到神有油然而生之态,他曾尝试用刻刀生掰硬划,废了许多死力气,依然不见成效。
 
       后来在不经意间发现了抖刀法,又经过反复调整考量,刻出的人物皮肤质感逼真且神态自然,更能深度表现人物的情感。
 
       周迺芳的作品题材来自生活,贴近生活,生活气息浓厚,一眼看去,令人产生亲切感。





 
       前期他曾独自琢磨着雕刻一双名叫《革土土》的鞋样,在很长一段时间的深夜时分,当人们都已经入眠,周迺芳依然独自一人在还算明晰的灯光下拿着一枚或者几枚核在一一评估能不能刻好,鞋底鞋面会不会刻漏。
 
       尽管在雕刻前期似乎做足了功课,周迺芳在刚开始几个月里却没有一双是雕刻成功的,有些鞋底刻刻漏了,有些前后刻几下也就坏掉了,一段时间下来,家里的小花盆里都是刻坏的废料。
 
        就这样捣鼓了很长的时日,周迺芳终于总结出了一点经验:鞋,大家都认识,分左右脚,不能有大小,因而只有用自制刀片一点点的刮刻,又因为是一双,多刮一刀少一刀都得手下留情。







 
       就这样几年下来也成品了几十双鞋,所有鞋不补、不漏。
 
        现在他回想刻《鞋》的难度不在于《鞋》,而是它的材料,在这方寸之间镂刻便不能大刀阔斧、一蹴而就,唯有在心静之后,缜密思考之下,一步接着一步,一处接着一处的慢慢将脑中的形象呈现出来。
 
       因为刻的时间亦不算短,很多朋友问他在雕刻上有什么秘方。





 
       他总是笑言自己只是有了一二的美术基础,因而离着将想象变为现实的雏形更近了一步。
 
       周迺芳早年在上海美术学院美术设计专科毕业,系上海美术学院油画系进修生,师承上海油雕室著名油画家万福堂老师,曾举办个人油画展。
 
        他将绘画的艺术,通过立体雕刻展现出来。多年来的雕刻实践,形成独特风格,一颗方寸橄榄核在手,凝神集思,一挥而就,作者与作品对话,于精雕细琢中凸显灵性。





 





        周迺芳秉承雕刻是凝固的音乐这一理念,贯彻于作品之中。把思考留给读者,是其核雕的特色所在。
 
        作品随性而为,通过寻常物件,比如“鞋”、“金龟”、“鸟笼”等核雕,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体验与情趣。







 
 
        从油画到核雕,历经数十年探索研究,痴迷核雕,成为专业雕刻师,一路走来感悟颇多。其每一枚核雕都倾注了满腔的情感。
 
       周迺芳曾坦言这一刻那么多年过去了,好作品不见得有,自己只是喜欢刻,直到将雕刻融为了自己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
相关词条
闻艺热读

匠人百科

微信“扫一扫”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