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立宁,1979年生,宁夏青铜峡市人,党员,大专学历。何家篆刻”第四代传人,曾任宁夏华夏西部影视城有限公司美工师,现为宁夏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宁夏工艺美术协会监事会监事、宁夏工艺美术协会会员、银川市西夏区贺兰砚协会副秘书长、西夏区非遗中心会员、银川市美协、书协会员、银川玉石缘店经理、镇北印社社长等职。
在宁夏一说起贺兰石雕刻,必然会想到何立宁这位传承艺人。在众多文艺头衔身份下,生活中的何立宁同样谦虚勤奋。因在腾讯微视发表贺兰石刻字视频,刀法奇绝,速度之快,被网友尊称为“刀哥” 、“刀神” 。
1984年何立宁与祖父何全文合影
(上世纪40年代,祖父何全文任职于宁夏省立民众教育馆,与宁夏中学樊应福先生共事。担任银川、青铜峡多所完小校长及教员,上世纪50年代赴青铜峡市一中任教。)
说起与雕刻的不解之缘,要追溯到何立宁的幼年,他受祖父影响酷爱书画及雕刻艺术,看见大人工作时,他手痒难耐,于是也开始了创作。他的第一件雕刻作品出自他的中学时代,是一块不大的橡皮章,橡皮章虽刻的简单质朴,却得到了大人们一致的夸赞,让何立宁对雕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何立宁第一次接触雕刻开始,距今已经有20多个年头,雕刻这一行一开始的时候并不容易,刻的字多了,手会被磨出水泡,火辣辣的疼,雕刻石材的颗粒会会蹦到眼睛里,有时甚至会划破皮肤。但这些他都已经习以为常了,他常说:“雕刻的艺人,手上都会有很多老茧和伤疤,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何立宁常用的雕刻材料多种多样,他喜欢宁夏特产贺兰石,还有四大国石“寿山石、青田石、鸡血石、巴林石”。还包括一些骨头、牛角、橡胶、果木、水晶、翡翠等,材料多样,均有涉猎,何立宁喜欢做各种各样的尝试。
在雕刻玉石的时候,因为玉石质地有别,硬度不同,何立宁因材施艺,硬度在4度以下的都可以手工刻字。像贺兰石硬度在3——4之间,石质细腻,刀感温润,是很不错的雕刻石料。其他玉石,在石材表面上点一刀试试,就可以知道可不可以手工刻字了。在雕刻过程中,从原料加工到裁切、打磨,何立宁全都亲手操作,对于石性的了解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专业的程度。
何立宁说:“在石头上刻字,要会写书法,懂书法运笔。这样在石头上刻字时,掌握用力大小就可以得心应手刻出漂亮的字体,刀落字成。”
他雕刻出的成品,笔走龙蛇、行云流水,一笔一划间笔力挺进、一气呵成、一字见心,令观者赏心悦目。
何立宁在1998年迄今,作品及简历入编《中国美术500强作品集》、《中国美术选集》、《中国专家人才库》、《世界传世名画法书鉴赏》、《走向世界的中国》、《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人民艺术家》、《中国艺术史料论著精品荟萃》、《中国书画名家论坛》、《2000中国风·杰出人物特集》、《中华娇子》、《亚洲艺台名流》、《当代书画家精英大典》、《当代杰出工艺美术师》等30多部书中。作品荣获全国展赛金奖、银奖、铜奖10余次。代表宁夏非遗参展“宁夏(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海南世界休闲博览会”“深圳文博会”“全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等。
“如果说雕刻创作是有语言有生命力的,那么它的精妙之处在于雕刻者是否能够赋予雕塑作品动感的艺术画面。”——何立宁(2002年8月发表于《中国书画名家论坛》一书)
何立宁做到了,他赋予了作品新的形态、新的境界,也赋予了作品永恒的生命,相信他会在这条艺术之路上越走越远,将我们中国宝贵的传统雕刻技艺发扬光大。
瓷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烧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
竹雕也称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竹雕是一种艺术,自六朝始,直至唐代才逐渐为人们所识,并受到喜爱。
中国有句古话,叫“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说的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手艺———“锔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再修复起来的技术。
玉雕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品种之一。玉石经加工雕琢成为精美的工艺品,称为玉雕。玉雕师在制作过程中,根据不同玉料的天然颜色和自然形状,经过精心设计、反复琢磨,才能把玉石雕制成精美的玉器。
石雕,指用各种可雕、可刻的石头,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
木雕是雕塑的一种,在我们国家常常被称为“民间工艺”。木雕可以分为立体圆雕、根雕、浮雕三大类。木雕是从木工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工种,在我们国家的工种分类中为“精细木工”。
根雕,是一种雕刻方法,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之一,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
核雕是中国传统民间微型雕刻工艺。以桃核、杏核、橄榄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成工艺品,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匠人百科
微信“扫一扫”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