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百科

惠安石雕守望者王经民:直觉源于生活  思维决定艺术

惠安石雕守望者王经民:直觉源于生活 思维决定艺术



         生长在惠安雕刻世家的王经民,他的祖父是闽南地区的著名大木匠,而父亲正是当时惠安石雕领军人物、影雕创始人——王清标,从小耳濡目染,对雕刻方面就很感兴趣。15岁开始跟随父亲学艺,全面掌握了石雕刻的各项技术,包括雕扑、平直、大巧、镂剔等。
      15岁的王经民初中毕业开始学了一段石雕技艺以后,就开始晓得学石雕最是挑剔不得的,尤其是要做那种有思维又有功夫的那种理想中的第一号工匠,更是需要尽量学会石雕中的所有类别技法。
      王经民对于雕刻艺术的热爱可谓是痴迷,不仅研究窗雕、瓷雕、砖雕等各种雕刻艺术技法,还对其内容及文化内涵进行研究,他说:“过去的工匠,生活比较单调,白天工作,晚上看戏,所以过去的很多作品,人物都是穿着戏服,而不是与典故同时代的服饰。”所以,在自己的创作中,他非常注重石雕与文化内容的匹配,而不是技巧的重复。

         后来,在惠安石雕厂这家石雕名匠汇聚的国营企业锻炼几年,王经民的作品很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将木雕的精细、影雕光与影的虚实结合以及石雕的浑然雄厚融会贯通。
隔着一条海峡与惠安相望的台湾,不少人听说了这位能工巧匠,慕名而来,由他手中作出的作品总有画龙点睛之效。
        就像专家对王经民给予的评价:“他凭借着自己三十多年的艺术积累,每每仅凭直觉就能释放有别于他人的创作个性,实为难得。更难得的是他的作品从不孤立于作品的本身,他的作品常常让人眼前浮现出它应该所在环境。”

        几十年里,王经民也带出了不少徒弟。与前辈们把整个工序技艺都一一交给徒弟不同,现在很多徒弟学到手的多为一个工序,努力在这一道工序上精益求精。这样做既能让徒弟早日出师,也能集中他们的精力做好一件事。每道工序之间都是彼此相通的,前后相续,一环紧扣一环。时间久了,工匠们就会对石料产生一种特殊的感觉,知道如何处理眼前的石料。
       在这个工艺美术行业,听的最多的一句话可能就是:“我师傅王经民……”
       的确,如今他徒弟们不仅是惠安雕艺的中坚力量,还发展到瓷雕等其他工艺美术领域。在他亲授的弟子当中,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就有5、6 个,前来学艺的,不管认不认识,只要吃苦耐劳,热爱这门艺术,他都倾囊相授。

       他开办的企业在管理模式上,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以人为本,1993 年就为员工配备了耳塞口罩等环保设备。王经民说:“我们需要传承老一辈的技艺,并且要融合现代审美理念,延伸出各种可以走进千家万户的作品,石雕今后也将发展成为一个文化产业,所以我们要拓展思维,才能将这门技术更好地传承下去。”就这样一次改革一小步,多年跨越一大步,王经民的新海峡石业走在了行业前列。
近来,王经民的一个最新作品,让人惊叹:“原来我可以离非遗那么近,离石雕艺术那么近。” 
说这话的人正是重庆龙湖·舜山府团队的一员,他们在推翻了10 来版关于舜山府别墅门匾的设计方案,亲自出发拜访王经民,为别墅入户大门专门进行门匾设计。
        门匾,就如古时的门楣,是建筑的魂魄,是对门望和家声的骄傲展现,是对生活和治家理念的充分彰显,是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是承载了家族过去和未来的独特印记。
         王经民结合不同业主所在的不同行业,用了石门匾里最复杂的工艺之一——以多层次造像、多种雕法来表达更为繁复的内容,底板加两个层次的雕刻,户户有不同的私家门徽,门匾上的图案达六种之多,有纤细的表达,也有繁缛的多层寓意。这一系列的作品让石雕艺术再次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事实上,文化可以是阳春白雪,同样也可以连贯乡间邻里,从古至今,并没有存粹的所谓艺术品,艺术总是与一定时代社会的实用功利紧密相连,或是物质使用的,或是精神需求的。
        现今,在人工智能不断改变着生活的同时,也让工匠们的匠艺生活有了不小的影响,对于石雕行业的“去人工化”,王经民认为应该顺应潮流去走,而当今的匠人更应该凝练的是做作品的思维方式。
       传统的石雕的取材比较的狭小,可以在材料上面进行相应的创新与改变,他本人希望推动不同石材雕刻艺术门类之间的交流。惠安石雕可以适当引入新材料,让工艺在传统的基础上延伸和变化。比如开发花艺茶道摆件等日用器具,将精美的石构件引入家庭装修中。
       “从传统产业中延伸到千家万户,惠安石雕就有了未来。”王经民说。
      但是王经民依然坚信,惠安石雕只有坚守传统的路子,作为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地方教育,才会利于雕艺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相关词条
闻艺热读

匠人百科

微信“扫一扫”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