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生于1966年,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人,现为青海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
赵明幼时便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别的孩子喜欢打打闹闹的时候,他更喜欢玩泥巴,用泥巴来塑造出一个又一个形态各异的事物让他觉得好玩又有趣,后来通过学校和民间老艺人的指导,开始学习基础美术绘画,从此走上了玉石雕刻之路。多次在河南、扬州,云南腾冲参加过进修学习与研讨。作品有《牦牛》、《盘羊》、《结盟杯》、《藏羚羊》、《三江精灵》、《夏都之恋》、《三江源》、《龙腾三江》、《立马昆仑》、《昆仑魂》、《盛世中华》等。
1997年参与制作用龙图腾创作之时,赵明看到三江之水源源不断,想到水是自然生命之源,是万物赖以生存的根本,有感而发,于是参与制作《三江源》,作为庆祝澳门回归的礼品。至此,慢慢开始青藏高原特色文化的创作雕刻,经过不断观摩培训和学习,创作雕刻技艺有了很大的进步。
在此后的学习创作过程中,赵明的创作以家乡本土元素为多,以高原特有的汉藏文化为创作为背景,同时表达自己对养育成长的这片厚土的希冀与热爱,感恩生根在青藏高原的先民,感恩这里虔诚、朴实、厚道、真诚、与人为善随遇而安的民风。
他的作品越来越精致、越来越完美、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识。
2002设计雕刻《结盟杯》《龙腾三江》;2003年设计雕刻的《保护三江源》,获得了全国天工奖之优秀奖;2004年设计雕刻《吉祥藏羚羊》;2005年设计雕刻《结盟杯》;2006年青藏高原铁路通车设计雕刻的《飞跃昆仑》表达了团结奋进,继往开来的主题理念;2008年为了奥运会设计雕刻了《华夏九州迎奥运》,《盛世中华》《长寿龟》;2013年至2016创作长4.2米高2.8米昆仑山道教典故文化石雕《昆仑魂》等。
他从未停下,他一直在路上,他的路也在越来越宽广,越来越明亮。
赵明在雕刻作品的过程中态度始终严谨,并真正做到流入全部的热情和细致,沐浴灰尘中,情注雕刻里,使一个个充满灵性的玉石原石重新焕颜,用汗水与智慧赋予玉石新的生命,在雕刻玉石的同时也在雕琢着自己的人生。
他是谦逊温和的,对于雕刻这一门中国传统技艺,他这样说:“我 一直努力学习在雕刻的路上,雕刻是我一生追求的梦想。我想每一位玉石雕刻师都有一样的心声,当你面对一块璞石和各种材料的时候,都在静静勾画一道道的柔美线条,欣赏品味作品带给人们与自然和谐,赋予生命灵魂的感知感悟,创作石头生命的世界,敬畏天地造化!”
瓷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烧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
竹雕也称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竹雕是一种艺术,自六朝始,直至唐代才逐渐为人们所识,并受到喜爱。
中国有句古话,叫“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说的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手艺———“锔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再修复起来的技术。
玉雕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品种之一。玉石经加工雕琢成为精美的工艺品,称为玉雕。玉雕师在制作过程中,根据不同玉料的天然颜色和自然形状,经过精心设计、反复琢磨,才能把玉石雕制成精美的玉器。
石雕,指用各种可雕、可刻的石头,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
木雕是雕塑的一种,在我们国家常常被称为“民间工艺”。木雕可以分为立体圆雕、根雕、浮雕三大类。木雕是从木工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工种,在我们国家的工种分类中为“精细木工”。
根雕,是一种雕刻方法,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之一,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
核雕是中国传统民间微型雕刻工艺。以桃核、杏核、橄榄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成工艺品,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匠人百科
微信“扫一扫”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