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

取消

全国匠人大数据平台

点击加入

目录
正在收听 :
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

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四川省自贡市、大英县的地方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 中文名
    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
  • 遗产类别
    传统技艺
  • 批准时间
    2006年5月20日
  • 申报地区
    四川省自贡市、大英县
  • 非遗级别
    国家级
  • 遗产编号
    Ⅷ-64

概述

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工序繁杂,包括钻井设计程序、钻前准备、钻井、修治、打捞、气卤鉴别和钻井中气卤资源显示前兆等,最终形成一口深盐井。
 
2006年5月20日,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源流

自贡井盐起源于东汉时期(公元76~88年),人工挖掘是采盐的主要方法,那时盐的生产量非常低,且盐的质量也不是很理想。
 
到了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四川劳动人民发明了冲击式顿钻凿井技术,凿出了数以千计的卓筒井,使钻井技术从人工挖掘发展为机械钻井,大大提高了采盐的速度。
 
明清时期,冲击式顿钻凿井技术在自贡地区逐渐臻于成熟,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顿钻凿井工艺。这包括:细密的凿井程序,钻头和钻具的改进,测井与纠斜,以及巧夺天工的修治井技术。
 
至清代道光年间(1835年),世界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出现,这标志着古代井盐钻井技术的成熟。在清朝顿钻技术在井盐生产上的广泛运用使自贡获得了"富甲全川"的美誉。
 
在民国28年(1939年)自贡"因盐设市",到后来已经发展成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在抗战时期,日军封锁海盐时,为保障中国内地人民的正常生活自贡井盐做出过巨大贡献。井盐使得自贡被誉为"井盐之乡"。
 
1943年后,由于器械的升级普及,自贡一带人民开始进入使用机器钻的时代,而逐渐取代传统手工艺。

工艺流程

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顿钻技艺)内含十分丰富,包括钻井设计程序、钻前准备、钻井、修治、打捞、气卤鉴别和钻井中气卤资源显示前兆等内容。这一技术沿袭了宋代汲制井盐的工艺流程,包括钻井、取卤、晒卤(滤卤)、煎盐等工序。
 
一、钻井:以绳式顿钻钻井方法即搭一长方形木架,利用杠杆原理踏起吊在杠端的大铁棒(铁棒下端如碗口大)。骤然将脚松开,铁头重击井底,边击边加水,然后以刮筒取出泥浆,如此反复,井便越打越深。
 
二、取卤:井打好之后便用大楠竹去节后下到井下隔开淡水,然后利用花车上的放蔑将吸卤筒放到井下将卤水盛满,再扳起花车,卤水便取出来了。
 
三、晒卤:在晒坝里,晒盐架和井筒是一对好搭档,人在筒车里走动,将盐卤水打进竹筒倒入天船(晒盐架上的木槽),流入尿杆,卤水通过天船底部接出的长竹筒的小眼散落到金、竹桠,水份逐渐蒸发,当卤水浓度达到18-20度后再输入滤缸过滤。(滤卤:滤缺将卤水中的泥沙、杂质滤掉澄清再放入盐锅内煎盐)
 
四、前盐:灶匠将有经过滤的卤水舀入灶房里的盐锅中,经高温逐渐成盐。

特点

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顿钻技艺)特别适合于低压产层的开采,因为钻进速度较慢,井下产层的微弱变化都能及时发现,且该工艺无泥浆循环,产层不易被堵塞和污染,能有效地利用井下各产层资源。顿钻工艺在盐井的钻井和修治井运用方面,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工艺简单的特点,后来仍在生产中运用。该技艺的发明导致了绳式顿钻钻井技术的出现,使地底深处的天然卤水得到了开采。
 
采用井盐深钻汲制技艺凿成的第一口井叫卓筒井。其具体操作方法是运用杠杆原理,设立木质碓架,由6个或8个工人分成两组在碓架上踩动,翘起碓头将连接着的锉头提起,然后跳开,锉头随着落下的碓头,在重力作用下向着井底猛力冲击顿钻,然后用牛做动力推动大车,通过绳索、天辊等将搧泥筒下到井底,并不断捞出岩屑,如此数年,终成一口深井,获取盐卤资源。

匠人百科

微信“扫一扫”浏览

词条目录
  1. 百科名片
  2. 概述
  3. 历史源流
  4. 工艺流程
  5. 特点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