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

取消

全国匠人大数据平台

点击加入

目录
正在收听 :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贵州省雷山县、云南省大关县地方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 中文名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
  • 遗产类别
    传统技艺
  • 批准时间
    2006年5月20日
  • 申报地区
    贵州省雷山县、云南省大关县
  • 非遗级别
    国家级
  • 遗产编号
    Ⅷ-33

概述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工序繁杂,一般使用刮、削、通、打、锤、夹、钻等相关工具,经过选料、烤料、打制簧片、制作竹木部件、装簧片和定音等几十道工序,耗时近20天才能制作出一件苗族芦笙。
 
2006年5月20日,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33。
 

历史源流

东丹甘的《芦笙史探索》,从故事、神话、古文字文献等角度进行了分析,但作者多是通过推测,而没有进行具体论证,另外作者也把葫芦笙、笙与芦笙混同,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区分。秦序在《芦笙起源初探》及《芦笙起源初探(续)》中,通过历史文献《南诏野史》、《桂海虞衡志·志器》、《岭外代答》等说明"卢沙"就是芦笙的前身始见于南宋的文献及"卢沙"与葫芦笙的区别,同时还说明卢沙和葫芦笙在宋代就是同时存在于西南少数民族中的两种乐器,芦笙在明朝时才出现,后才形成今天这种局面。

戴进权《苗族芦笙的起源浅析》,则从苗族日常习作的历史演变,从苗族风俗、语言、民间音乐等方面进行研究。芦笙源于禾杆笛,后逐步演变而来。
 
《苗族简史》记载:苗族最早的乐器是芦笙,芦笙曲调是苗族最早的音乐之一。通过对上述"芦笙起源"研究的梳理,笔者认为芦笙应该最初起源于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当中,由禾杆笛、卢沙等逐步演变,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演变,在人们实际使用当中根据不同的需要,再通过不同时代芦笙匠人的改造逐渐发展而来。芦笙的结构严谨,制作上具有特殊的材料和工艺要求。芦笙一般由笙管、笙斗,簧片三部分和共鸣管部分构成。苗族芦笙的制作材料主要有铜(做簧片)、竹(做发音管)和木(做气箱)。但是各地的苗族芦笙的外形器色,型号大小及其制作工艺、芦笙匠人技艺的差异又有所不同,芦笙器色因制作材料的不同而不同;笙管长短和数量也不一样,小至十几厘米大到三四米,现在经过改进可增至十几甚至二十几根,音域更加宽阔。

工艺流程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有几十道工序,制作艺人使用刮、削、通、打、锤、夹、钻等相关工具,一般经过选料、烤料、打制簧片、制作竹木部件、装簧片和定音等主要工艺流程。
特别是削制吹管、共鸣筒和打磨簧片,全凭手感来严格掌握每个环节的轻重度,其中最关健的是打磨簧片和定音,簧片缝隙的宽度和簧片的音色决定了芒筒芦笙质量的好或次,因此需要有非常熟练且经验丰富的艺人全靠眼睛看和耳朵听来保障,有人把这个特殊工艺称之为"视听艺术",通常一套八支芒筒芦笙的制作周期近20天。

特点

昭通市大关县芦笙技艺传承人王杰锋制作的芦笙,主要取自苦竹、白杉、桦槁树皮、优质黄铜和铅,在继承祖传秘技的基础上作了创新。他制作芦笙的材料将发音管改成八根或十根,使芦笙在音调上比传统芦笙更准确,造型也更美观,又在高温冶炼黄铜笙簧片时加入一定比例的铅,增强了芦笙簧片的弹性及韧性,这样制成的芦笙发音更加响亮悦耳,天星"王芦笙"就此扬声滇黔交界的苗族村寨 。
 
苗族传统芦笙,为六管芦笙,沿用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响铜簧片气鸣发音,其音准的高低,全凭制作工匠特有的辨音能力来确定,他们手工制作的簧片,就能够使所有的主奏芦笙的音准绝对相同;每组5-7支芦笙合奏,也符合和声学原理。
 
苗族芦笙由吹管、音斗、笙管和簧片等各个不同的部位所组成。这些构件主要是用芦笙竹(苗族地区的汉语方言中有的亦称之为"苦竹")、无结逢的杉木树心和经过加工后的钢片等制成。芦室的音阶排列最为常见的有六管六音、五管六音等。随着时代的进步、芦笙制作技艺的提高,现在的芦笙经过一些苗族演奏家的改造,除了原来的五管、六管之外,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又有了八管、十二管、十六管和十八管等,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芦笙乐器在演奏中的艺术表现力 。
 
吹管:是一根长约50 厘米直接插入音斗的通心短竹,一般为直径约2至3厘米粗细。
 
音斗:用特种木质felJ 空而成的长圆形共鸣箱, 一般是刚好够一个人双手合握或者是稍大一点。一端留有接口以备插吹管,另一端接上长约10 厘米左右的跟吹管粗细相当的短竹(注:长条形圆筒音斗不用此短竹),底部用蜡封闭。中间凿有两排并列的插笙管的六个洞眼。
 
笙管:为六根长短不一的垂直插入音斗的通心竹管,并在靠近音斗的适当位置镶有簧片和各钻有一个按音孔。笙管的长短因地区而言,有的仅是十几厘米长,有的则高达十多米以上而只能摆设于固定位置。部分笙管的稍尖还套上一个葫芦作震音或装饰用。
 
簧片:是芦笙的关键部分,簧片最初是用竹片制成,现在均用铜片。
 
共鸣筒:为打通竹节形成两头空通的竹筒,也有用封底竹筒做成的,均套在笙管的稍端作扩音用。部分还在其中套上一个薄竹膜换成的三角形共鸣器。

匠人百科

微信“扫一扫”浏览

词条目录
  1. 百科名片
  2. 概述
  3. 历史源流
  4. 工艺流程
  5. 特点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