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

取消

全国匠人大数据平台

点击加入

目录
正在收听 :
麦秸画

在辽阔肥沃的齐鲁大地,黄河下游,几千年来,孕育出了特色鲜明的齐鲁文化。一代一代的劳动人民,通过摸索实践,创造出了各式各样地域性显著的民间艺术及民间技艺。其中麦秸画就是一种

  • 名称
    麦秸画
  • 简介
    麦秸画是一种广为人知的民间艺术。麦收傍晚时分,闲话家常时,取些麦秸,教孩孙编织各种动物形状,裁剪拼凑成各种图案。这就麦秸画最初的存在形态。
  • 中文名
    麦秸画

概述

麦秸为墨,巧手作笔,艺术来源于生活最好的诠释
在辽阔肥沃的齐鲁大地,黄河下游,几千年来,孕育出了特色鲜明的齐鲁文化。一代一代的劳动人民,通过摸索实践,创造出了各式各样地域性显著的民间艺术及民间技艺。其中麦秸画就是一种广为人知的民间艺术。麦收傍晚时分,闲话家常时,取些麦秸,教孩孙编织各种动物形状,裁剪拼凑成各种图案。这就麦秸画最初的存在形态,民间休闲娱乐消遣时光的一种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麦秸画已经逐渐成了一种传统的民间美术,其中“麦秸画”是华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麦秸画品牌。2016年,被山东省市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麦秸画的发展演变
麦秸画,以麦秸为主要物料。那就需要追溯一下小麦在中国的一个主要发展历程。
据考证小麦最先是由西亚通过中亚进入中国西部地区。中国最早记录小麦这一农作物的文献是《穆天子传》,卷二中有一段记载“食马九百,羊牛三千,穄麦百载”。说的是周穆王西游至新疆,青海一代,当地赤乌氏首领献给周穆王的礼物,其中就有麦子。商周时期,麦子已经沿着黄河发展开。春秋时期,麦子早已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司空见惯的农作物,《左传.成公十年》中就有“甸人献麦”的记载,《春秋》中记载鲁国和齐国相邻境内有济水,《淮南子》记载济水和宜麦都充分说明了春秋时期,鲁国为麦的主要产地。
随着小麦的引入,麦秸画这种民间艺术就随着产生,我们的祖先闲暇时,就开始以麦秸为原料进行艺术画的创作。但是由于麦秸的保存期不长久,传说中的那些麦秸画也很难去觅其踪。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麦秸画,是秦怀王墓发掘时出土的,虽经两千多年原作已经腐蚀,但仍色泽鲜明,不失其本色,令人叹为观止。

麦秸画民间传说
关于麦秸画,有很多民间传说。
其一:
最著名的就是王莽撵刘秀的传说,已经被传承很多版本,其中一个版本就是刘秀被王莽追的穷途末路,人困马乏,万般无奈之下,藏身于麦地之中,麦草随机化成树林保护起刘秀,使刘秀躲过劫难。因此当地人就把麦草视为吉祥福瑞之物,作麦秸画供奉朝廷。
其二:
清代乾隆年间,四海升平,万国来朝,宫中宫女日增。一日,榜葛剌(古孟加拉国)使者来朝,奉榜葛剌国王之命,进贡“神兽麒麟”(后证实为长颈鹿)。既见麒麟,乾隆龙颜大悦,立命左右赏赐榜葛剌使者,又命使者解脱缰绳,欲观神兽跃动之姿。奈何缰绳既解,神兽受惊,竟追赶乾隆,侍卫们忌惮伤及神兽,只得掩护乾隆后退。乾隆退至宫廷一角,又热又急,不由得火气上涨,暗想待朕脱身以后,必将榜葛剌踏为平地,以解心头之恨。正此时,忽然遇见一个宫女前来,手持一幅画作以为遮挡之物。乾隆正是焦急之时,而神兽却蓦然止步,情绪渐渐平复,甚至尝试啃食画中树叶。
乾隆不由得心下大乐,他问到宫女,此为何物。那女子答道,此物为麦草画,乃奴婢故乡所产,以解奴婢思乡之苦。知道今日陛下有难,匆忙间前来搭救,幸得陛下洪福齐天,有惊无险。
乾隆心中一凛,莫非此女在劝谏我多行节俭,止奢靡之风?他刚要询问,女子转身逃去不见,徒留画作于石阶之上,画中树叶栩栩如生。乾隆大惊之下,晚年及时止刹宫中奢靡之风。唯独那一幅麦草画,乾隆念念不忘,派出各地官员百般寻找,终于发现是潮州府名产麦草画。于是,乾隆钦点潮州府尹,每年上贡麦草画。及此,麦秆画成为清宫贡品中极富传奇色彩的一件。
及至清朝覆灭,宫廷藏品传入民间,麦画精美绝伦,便成了民间收藏人士的喜好之物。
 
麦秸画发展历程
麦秸画发展于。地处中纬度地带,由于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气候。其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夏季温热多雨,秋季凉爽干燥,冬季寒冷少雪。泉脉众多,北部有黄河、小清河通过。
位于山东省的中西部,是京沪铁路、胶济铁路的交汇点,南面与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泰山毗邻,北与被称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相依。 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与鲁西北冲积平原的交接带上,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复杂多样,大体可分为三带;北部临黄带,中部山前平原带,南部丘陵山区带。境内河流较多,主要有黄河、小清河两大水系。湖泊有大明湖、白云湖等。
麦秸画以泉城为中心,辐射山东省及周边省、市,以及日本、加拿大等国家,作品很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
 
麦秸艺术传承谱系
第一代传承人:张永明,(1913-1995年),从事麦秸雕刻制作。
第二代传承人:张崇胜,1950年出生,张永明之子,自幼随父学习麦秸雕刻制作。
第三代传承人:张  艺,1979年出生,张崇胜之女,现为大明湖小学教师,自幼随父学习麦秸雕刻制作。
 
麦秸画代表性传承人
张崇胜,号张硕,生于1950年,麦秸艺术工作室负责人。张崇胜从小喜爱书画、雕刻,八岁时就跟随父亲学习制作祖传的麦秸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张崇胜对麦雕艺术有着执著的追求,广交书画界的朋友、共同切磋、吸取学习众家之长,自成一派。几十年来潜心钻研麦秸秆的雕刻工艺,将雕刻、剪纸、绘画充分结合,创新出了体现地方特色的麦秸画。他相继创作了大量以龙为题材的艺术作品,积极创新地将麦秸画发扬光大。其作品不仅流行于齐鲁大地,也流传到日本、加拿大等国家。
 

麦秸画文化意义及艺术魅力
麦秸画是中国独有的民间手工艺品,是中国民间美术艺术的代表性产物。唐宋时期最为兴盛,明清时期广为流行。麦秸,经过现代技术处理,大胆的融入中国画,版画,剪纸,漆画以及油画等诸多的艺术变现实行,呈现出天趣合一,自然与艺术结合的意境。在风格上,以传统民间工艺为根本,努力追求时代的特色。色彩上,以麦秸自然色为主色调,外加少许明快色彩点缀,配以其它颜色的底纹,使整件作品浑然天成。
制作精美,色泽明快,神态逼真,给人一种反朴归真的艺术享受。 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赢得了国内外艺术界很高的评价,深受中外人士青睐,被誉为中华瑰宝,民间一绝,艺术珍品。
麦秸画用料环保,形态逼真,不仅仅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很具有较高的欣赏收藏价值。许多酒店,会堂,现代家庭装饰,都有麦秸画的身影。许多作品踏出国门,走向世界,深受国内外人士的青睐与好评。成为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文化艺术交流的载体。也是国外友人了解中国文化的最好载体。
麦秸画不仅仅是一项传统的民间美术技艺,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一个载体,承载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祖先的智慧与创造力。而传承也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传承的过程中,也把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代的传承了下去。
 
 

工艺流程

麦秸画作品制作工序主要分为13个步骤
一:选麦
原料主要以黄河边麦田为主。麦收季节,选生长旺盛,麦秸高的,用镰刀割取,去麦穗,打成捆,取回备用。
二:二次择优挑选
把取回的成捆麦穗,解困,再次一根根遴选,取优,泡入锅水中软化。
三:煮
待软化一天,上炉煮2小时后,加入特制添加剂,以增加麦秸柔韧性及保持光洁度,后再煮6小时。煮时火温的高低需特别注意。
四:蒸
煮后,控出水分,后蒸2小时,停火出锅,控干。
五:抛片
把控干的麦秸,一根根的用刻刀抛开,一手压住麦秸,用压刀力,压平赶出水分,晾干。
六、压平:
把晾干后的麦秸皮每一片用压刀加力压平,赶压出光泽,一片片金黄色的麦秸皮就完成了,装箱备用。
7粘贴:
取麦秸皮用钢板尺压住其边沿,用刻刀拉齐,沿边缝涂上胶粘贴在备好的铜板纸上,每一片的麦秸皮对接粘贴须严密合缝。这样一张金黄色光亮的麦秸纸就粘贴好了,然后压在玻璃板下24小时后即可用于书写或画稿刻字画作品。
八、书写:
把作品所需的内容,书写或画在金黄色光亮的麦秸纸上。完成后即可下刀刻制。
九、刻制:
刻制时既要精神集中,全神贯注,又要心平气和,一丝不苟,心手合一才能把书写字或画稿,刻制而成,否则作品就不会成功。
十、上色:
用毛笔调颜色,在刻制好的麦秸片水按作品需求涂色彩绘,所用颜料多为水彩颜料。
十一、装裱:
装裱镜框底板需粘贴绒布,后用粉线在绒布上打好布局位置,把刻制好的麦秸画涂上胶,粘贴在绒布上后,用所需尺寸的玻璃封盖上,待全部粘贴好后压光。
十二、压光:
压光十分关键,需多次擦压提出麦秸自然光洁色彩,一副金黄色的麦秸画作品就基本完成。
十三、装镜框:
把镜框擦拭干净,后将镜框底板装好,一副麦秸画作品就已完工。

匠人百科

微信“扫一扫”浏览

词条目录
  1. 百科名片
  2. 概述
  3. 工艺流程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