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

取消

全国匠人大数据平台

点击加入

目录
正在收听 :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地方民间传统制陶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 名称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
  • 遗产类别
    传统手工技艺
  • 批准时间
    2006年5月20日
  • 申报地区
    江苏省宜兴市
  • 非遗级别
    国家级
  • 遗产编号
    Ⅷ-1

推荐匠人

概述

    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地方民间传统制陶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紫砂陶制作技艺以特产于宜兴的一种具有特殊团粒结构和双重气孔结构的紫砂泥料为原料,采用百种以上的自制工具,经过打泥片、拍打身筒、镶接身筒或镶接与雕塑结合等步骤最终完成陶制品。
    2006年5月,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编号Ⅷ-1。2018年5月24日,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历史源流

    明嘉靖至万历年间,先有董翰,赵梁,元畅,时鹏“四大家”,继有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三大家”。其中以时大彬最负盛名,其制壶技法一改早期的制法,完全改用槌片、围圈、打身筒的成型法和泥片镶接成型法,是紫砂技艺上的一个飞跃。

    明末至清雍乾年(十七世纪晚期至十八世纪初期),紫砂工艺向装饰纹样,花样图案造型发展。明末项圣思所作“桃杯”(藏于南京博物院),制作技巧精细,形象完善,结构纤密。这一阶段最突出的代表为康熙晚期的陈鸣远,作品以技巧和创意见称。十九世纪早期紫砂风格有很大转变,关键 人物是仕子学者陈鸿寿(号曼生),他对紫砂陶艺的贡献,是第一次把篆刻作为一种装饰手段施于壶上。清道光、咸丰年间,紫砂艺术家邵大亨,作品选泥精练,造型深邃,技艺高超,开一代纤巧糜繁之风,赢得盛誉。

   
抗日战争时期,紫砂行业急剧衰弱,到1948年时,能够坚持从事紫砂陶制作技艺的艺人屈指可数,传承数百年的紫砂陶工艺的处境岌岌可危。

   
1956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任淦庭、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等七位紫砂艺人为“技术辅导”。开始了新一代紫砂艺人的培养和手工紫砂陶艺的传承工作。截至2012年,宜兴从事紫砂陶生产制作的人员约20000人左右。制作人员既有宜兴本地人也有外来从业者;既有受过专门美术教育的大学生,也有师从老一代传统艺术家的艺人;既有教授讲师,也有专科学生。

工艺流程

一、制坯
模制和手捏
都是先做成器身、次则挖足,开面,然后附加柄、嘴、盖、的等附件,最后才做修坯工作。二、成型
手工成型法
A关键:在于壶坯表面的“精加工”工艺。所谓精加工就是用明针、竹范等专用工具,对壶坯表面进行精细的刮平的精确的修整,使壶体器形结构更加严谨,轮廓线条更加明显。
B分类:“打身筒”和“片接法”两种
打身筒就是拍打壶体的身筒,以圆形为主。
“片接法”就是泥片镶接成型。在制作方器时,把打好和划好的泥片用泥浆粘接成壶身(或者是瓶身、盆身)。
模具成型方法
首先创作设计者构思并制作出一件紫砂陶作品,然后根据样翻出一幅母模,再浇注出一批石膏模具供成型技工制坯所用。诸浆成型烧坯时,要经过淘浆、注浆、回浆、脱模、修坯等一整套工序流程。
轱辘车成型
这也是陶瓷机械成型方法之一,20世纪60年代初,宜兴紫砂工艺厂引进了成型机械轱辘车,制作大路货产品。
       拉坯成型
宜兴窑场上从古至今很少采用拉坯成型的技法,只是在20世界90年代后期,部分外来的陶艺工作者将瓷区的传统拉坯技法运用于紫砂的生产中。
三、装饰
经过钻嘴眼,校正口、嘴、把,修整壶嘴、刮光壶肩、壶嘴、壶把,光整壶体内部,钤上印章等步骤对紫砂壶进行装饰。
四、烧成
      紫砂器的烧成温度为1050~1250℃,介于普通陶器和瓷器之间。具体的窑温由坯料泥性和所需陶色决定。其工艺流程为坯体晾干,装入匣体,入窑,焙烧。

匠人百科

微信“扫一扫”浏览

词条目录
  1. 百科名片
  2. 概述
  3. 历史源流
  4. 工艺流程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