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经历
作为文化部认证的玉雕非遗传承人,其艺术实践深度融合泥塑、绘画与玉雕技艺,形成了“以形写神、工意兼济”的独特美学体系,被誉为“南派玉雕革新者”与“泥罗汉艺术当代传人”。
学术背景与艺术根脉
雷鸣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后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画院、宁波画院深造,系统研习中西绘画、雕塑理论与材料工艺。其艺术启蒙源自家传泥塑技艺 —— 作为“泥罗汉”第三十七代传人,他自幼浸润于佛教造像与民间泥塑的双重传统,作品《降龙罗汉》《伏虎尊者》等将唐代雕塑的雄浑气象与宋代泥塑的细腻质感融为一体,衣纹处理如吴带当风,面部刻画兼具神性庄严与人间烟火气,被业内誉为“雷罗汉”风格的典范。这种跨界融合的创作路径,使其在玉雕领域突破传统形制,开创了“玉雕泥性”的新范式。
艺术成就与行业影响
雷鸣是中国轻工珠宝首饰中心认证的“中国玉雕艺术大师”,其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河南省博物院等机构收藏,并多次作为国礼赠送给国际友人。2024 年,其《涅槃》系列入选海南国际珠宝展“百名玉雕大师作品联展”,与崔磊、苏然等大师作品同场展出,被《收藏投资导刊》评价为“传统美学的当代转译”。
教育贡献与文化传承
2010年,雷鸣创办玉人玉雕艺术培训学校,构建“学院派玉雕教育体系”。该校以“玉雕设计 + 美术基础 + 玉文化史”为核心课程,首创“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培养出 1.2 万余名玉雕人才,其中玉雕大师 8 人、玉雕高级技师 30 余人。学校与南阳职业学院共建实训基地,研发《玉雕泥塑技法教程》《传统纹样数字化转化》等教材,被河南省文化厅列为“非遗传承创新示范项目”。
作为“玉雕教育改革者”,雷铭提出“新匠人精神”理念:在教学中引入 3D 扫描、数字雕刻等技术,同时要求学生必修《周易》《中国美学史》等传统文化课程。其工作室培养的弟子中,多人作品获“天工奖”“神工奖”,形成“南派玉雕新生代”创作集群。
行业评价与学术认可
专业媒体:《中国艺术报》称其“在玉雕的传统形制中植入当代艺术基因,完成了从匠人到艺术家的蜕变”。
市场价值:作品《加官晋爵》(2010)在 2019 年保利秋拍中以 287 万元成交,创南阳玉雕单件拍卖纪录;
作品《连年有余》(2011)被上海龙美术馆纳入“中国当代手工艺”常设展。
学术研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吕品田在《当代玉雕的文化突围》一文中指出,雷鸣的创作“重构了玉雕艺术的精神维度,为传统工艺的当代转型提供了范式”。
当代实践与未来探索
近年,雷鸣将关注点转向公共艺术领域,主持设计玉雕之乡石佛寺“玉文化主题公园”系列雕塑群,其中《玉魂》以巨型独山玉雕成,高 9.8 米,采用“虚实相生”手法,白天呈现玉质温润,夜晚通过光影投射展现历史人物,成为城市文化地标。他还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2023 年应大英博物馆邀请,在“东亚玉器艺术特展”中现场演示“泥罗汉”制作技艺,被 BBC 文化频道称为“跨越千年的对话”。
作为“传统工艺活化”的践行者,雷鸣始终秉持“器以载道”的创作理念,在玉雕领域构建起“传统 - 现代 - 未来”的完整叙事体系。其艺术实践不仅是对技艺的精进,更是对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当代诠释。
技艺简介
创作体系
雷鸣的玉雕实践以「三境论」为核心
材质之境:擅长因材施艺,在岫玉、和田玉、南红等材质上实现「玉性与人性的对话」,在罗汉、人物等题材上被业内尊称“当世吴道子”。代表作《溪山雅集》(2013)以青白玉巧雕文人雅集场景,利用玉料天然绺裂模拟山石皴法,留白处施以薄意雕刻,被《中国玉雕年鉴》评为“当代文人玉雕里程碑”。
技艺之境:融合浮雕、透雕、阴刻等技法,在《竹林七贤》(2015)中首创“分层透视法”,通过多层镂空雕刻实现近景人物、中景竹林、远景山水的空间纵深感,获中国玉石雕作品“玉星奖”优秀奖。
哲思之境:作品常蕴含东方哲学思考,如《临风玉树》(2016)以和田玉籽料圆雕虬松,树皮肌理与玉质温润形成张力,暗合「玉德即君子之德」的儒家思想,获百花奖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