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百科

陶瓷艺术家陈文华: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

陶瓷艺术家陈文华: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

        丰城是中国青瓷器的最早发源地之一,洪州窑有着保存完好的“老龙窑”和唯一流传下来的洪州窑碗泥岭制陶技艺,堪称洪州窑的“活化石”。洪州窑比“瓷都”景德镇还要早一千余年的烧造历史,洪州窑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洪州窑碗泥岭制陶技艺入选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陈文华出生于丰城市孙渡镇。那时,他的爷爷在景德镇为民瓷厂上班,1996年,中学毕业的陈文华来到景德镇投奔爷爷。为了能学到一门好手艺以养家糊口,陈文华拜了师傅,当起了学徒,成为了众多来景德镇拜师学艺的“景漂”一族。




 
景德镇的瓷厂,学徒一般都要学艺3年才能出师,这对于十几二十岁年的年轻人来说,不是每个人都能有始有终,但陈文华从没有想过离开,一直在练习。最难熬的是冬天,那时没有空调暖气,每天都要将一双手和冰冷的泥水“混”在一起,尤其是下雪天,双手冻得红肿,他仍然耐下性子,继续一点点的反复练习。
 
有时,拉着拉着,一个不小心把泥器豁了一个口子,就算是前功尽弃,一切又得重新来过。一遍又一遍,一天又一天,陈文华重复着“玩泥巴”,大概在学徒一个月之后,陈文华终于将一堆烂泥拉成了一个瓷碗,那是他的第一件作品,他后来将其当成了自己的饭碗,以作纪念。





 
在陶瓷行业,拉坯是第一道工序,也是最关键的工序之一,拉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件瓷器的工艺水平。陈文华始终只坚持做这一道工序,久而久之,他的手上功夫渐趋成熟,一堆堆“顽皮”的泥在他的手下“乖乖”地成为了一个个漂亮的瓷瓶、瓷碗、瓷杯,然后再请人完成其他工序,最后形成了一件件色彩绚丽、形状优美的陶瓷艺术品。
 
3年学徒出师后,他先在一家瓷厂打工,4年后与哥哥合伙在景德镇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将拉坯当成了自己的“饭碗”。他们的陶瓷艺术品被出售到全国各地,工作室也从开始的举步维艰到接单接到手软。
 
刚学这门手艺的时候,陈文华只是想到以后可以赚钱养家,后来就不是像当初想的那么简单了,而是真正热爱着陶瓷。





 
现如今陈文华拉坯,施釉,烧窑等陶瓷的各个环节都很熟练了,因而即便是在半夜里想到一个什么好的样式,都会立马下床马不停蹄的将它做出个样儿来才算罢休。
 
手艺人靠手艺吃饭,靠的是真功夫。陈文华有了真功夫后,开始参加各种技能大赛,获得不少荣誉,成了圈中名人。
 
在取得自身陶瓷技能的同时,陈文华结合景德镇陶瓷协会“师徒结对”方案,发挥技能大师及其团队的领军带动作用,在技能水平教学能力上全面开展对会员的“一帮一”结对予帮扶活动,对协会会员中的中低级陶瓷技能人才进行“传、帮、带”,使他们早日成为高技能人才。





 
为了恢复和传承碗泥岭制陶技艺,当地人成立了洪州窑碗泥岭古陶文化有限公司,并入选江西省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和江西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2016年,年仅40岁的陈文华受邀担任该公司的技术总监,不遗余力地传授制陶技艺,以古法烧制陶器,用行动诠释着“工匠精神”。
 
为了弥补自己理论上的不足,2017年,陈文华进入景德镇陶瓷大学学习。他说:“艺术的道路无止尽,我要活到老学到老。”
 
在陈文华的心中一直将传承陶瓷技艺为己任,认为学无止境,做手艺也要一直在学习的路上的。
相关词条
闻艺热读

匠人百科

微信“扫一扫”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