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百科

寿山石雕师杜海中:用一颗文青的心,做雕刻的事

寿山石雕师杜海中:用一颗文青的心,做雕刻的事

杜海中是个文艺青年,有种“文弱书生”的气质,偶尔写写诗,种种花草,捣腾捣腾石雕,文青的一天光阴就这么过了。
 
高晓松曾说过,在他念书的那个年代,会作诗的男生极为受欢迎,甚至比会打篮球更加吸引女孩子,可是,后来作诗的人越来越少了,那个时代成为了美丽的回忆。
 
在如今的社会,喜欢作诗的文青时常被戏称为 “疯子”,可是生活需要 “疯子” 不是吗?不理解的人觉得酸,但诗和民谣一样,这种最散漫的文体,是为表达无法量化的复杂心绪而存在的。

 
 
我想,诗仍然代表着人们心灵的归宿,尽管很多时候它也可能是一碗被诟病的“鸡汤”。

 
 
海中在2006年就读于福建教育学院美术教育专业,主修国画,相对于写实的创作手法,写意的表现方式更能表达出他的感受。作品《大武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棱角分明的人物以一种较为夸张的形式被展现。作品取材于明末清初书画家陈洪绶的《水浒叶子》。“大武生”精准地体现出了人物“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形象。
 


 
 
2007年选修寿山石鉴赏课才初次认识寿山石,才知道寿山石是如此迷人,于是产生了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每周末都跟老师到寿山石市场去淘石,学习认识石头品种;2009年暑假,有机会到了一位雕塑老师的工作室学习雕塑,那儿也有做雕刻,于是半懂不懂的刻起石头来了。
 
2011大学毕业年,于工作时有幸结识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丽娟老师,于是把之前雕的习作拿来多次请教指导,一来二往,就成了老师徒弟了,就这样走上了雕刻从艺之路。
 
如今,杜海中大学毕业从事专业寿山石雕刻已经8年了,不但成为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丽娟的徒弟,作品还多次获得全国工艺美术大赛的金银铜奖。。
 
回想当初的决定,杜海中觉得这门技艺带给了他无数的乐趣和成就感,他还会坚定地继续走下去。
 


 
 
雕刻师海中认为,若创作只靠石头质地来取胜,艺术之路只会越走越窄。所以他的作品质地从不管石材的好坏,注重的只是设计,最典型的是他的作品《芥子纳须弥》(来源于佛教典故,佛家语,指微小的芥子中能容纳巨大的须弥山。芥子:芥菜子;须弥。古代印度传说中的大山)。
 
 
作品选用了最不起眼的寿山石原料,石头是以前的石农凿开石洞后,又丢弃在寿山上的,经历千百年风雨后,石头的表皮多了一层大自然的“包浆”,带有历史的味道。龙门石窟中凿洞窟雕佛像的形式给了海中灵感。
 

 
 
创作过程中海中也未将石头打磨平整,在他眼里,这些石头原本的形态就是人生之态。海中很认真地说:“这些石头都有‘两面’,和人性一样。它的一面被人为凿成规整的状态,就像人在塑造自身的过程。修行中不断磨平自己的棱角;另一面坑坑洼洼,则是我们内心中未经雕琢的一面:保持着最原始、最贴近自己的姿态。”
 
 
作品体现的是每个人在世修行的过程,拙中带着一丝不易捕捉的灵气,彰显的是一种大智若愚的智慧。相对于用精美的石材雕琢华丽的艺术品,《芥子纳须弥》更多的是以哲学的角度来塑造石头的灵魂。
 
 
杜海中所代表的是新一代学院派的雕刻师,他们学习了中外艺术史与雕塑实践,又在传统工艺师门下学习若干年,能够很好的将传统与创新结合,迸发出新的创意。这门传统的技艺经过他们的设计雕琢,也将受到更多人年轻人的喜爱。
相关词条
闻艺热读

匠人百科

微信“扫一扫”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