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经历
在中华数千年玉文化的历史长卷中,总有一些身影以传承为笔、以创新为墨,在时代的画布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青年玉雕师---章玲,便是这样一位集百年世家底蕴、国际视野与时代担当于一身的佼佼者。作为章氏玉雕第五代传人,她以玉为媒,串联起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艺术与生活,在传承中守正创新,在推广中让翡翠之美走进万家灯火,成为当代玉雕行业的标杆性人物。
百年世家渊源:从民国传奇到当代根基,一脉相承的玉魂坚守
章玲的玉缘,早已镌刻在家族的基因之中。章氏玉雕世家历经百年风雨洗礼,自民国时期便在翡翠行业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彼时,章氏先祖以敏锐的商业眼光与魄力,率先与缅甸曼德勒矿区建立深度合作,打破了传统翡翠贸易的壁垒,成为早期连接中缅翡翠产业链的先驱者。这份跨越国境的合作,不仅为家族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更积累了对翡翠原石的独到理解——从矿区开采到原石甄选,从品质判断到价值评估,章氏家族以近乎苛刻的标准把控每一个环节,形成了“源头发力、品质为王”的家族传统。
历经五代人的坚守与开拓,如今的章氏家族已在缅甸拥有多个自有矿区,从源头实现了对翡翠品质的绝对掌控。这意味着,每一块经章氏之手雕琢的翡翠,都承载着从矿山到指尖的完整溯源,从原石到成品的极致追求。而这份沉淀了百年的产业根基,也成为章玲成长路上最厚重的“教科书”。
自幼浸润在玉雕世家的氛围中,章玲的童年记忆里,总有玉石的温润光泽与刻刀的细微声响。她常伏在祖辈的工作台旁,看他们如何在毫厘之间勾勒线条,如何让一块看似普通的原石绽放出惊人的美感。“玉有灵性,需以心相待”,这是祖父常对她说的话,也成为她日后从艺的初心。家族传承的不仅是选料、设计、雕刻的全套技艺,更是对玉石的敬畏之心、对工艺的极致追求——这种“以玉载道、以艺传情”的匠人精神,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百年历史与当代创新紧紧相连,成为章玲艺术之路最坚实的根基。
学贯中西淬炼:从学术殿堂到国际舞台,多维素养的厚积薄发
在传承家族技艺的同时,章玲深知:传统不是守旧,传承更需精进。为了让百年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她从未停止对知识与技艺的探索,走出了一条“学术筑基、国际拓界”的成长之路。
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地质大学,系统研习宝石学、矿物学、材料学等专业知识。在这里,她不仅掌握了翡翠的物理特性、光学效应等科学原理,更通过实验室鉴赏、市场调研等实践,建立起对翡翠“从内到外”的立体认知。这种严谨的学术思维,让她跳出了传统匠人“经验至上”的局限,为技艺创新提供了科学支撑。
毕业后,章玲远赴香港皇家珠宝学院进修。在这座融合中西美学的殿堂里,她系统学习现代珠宝设计理念、国际工艺标准与品牌运营逻辑,深刻理解了“东方元素如何与世界对话”。她常说:“传统不是封存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活水,唯有汇入时代的溪流,才能奔涌成江河。”在进修期间,她尝试将苏式玉雕的“空、灵、巧”与西方珠宝的“结构美学”结合,创作的《蝶变》系列作品一经展出便引发关注,成为她“中西融合”风格的雏形。
深厚的学养与独特的创作风格,让章玲迅速崭露头角。她受邀登上国际顶级珠宝杂志《芭莎珠宝》封面,成为国内首位环球国际珠宝代言人——这不仅是对她个人艺术成就的认可,更标志着中国玉雕艺术开始以“当代姿态”走向世界舞台。从实验室里的矿物分析,到国际秀场上的作品展示,章玲用行动证明:传统技艺的传承者,同样可以成为国际美学的引领者。
多元身份担当:从技艺传承到文化推广,以匠心践行时代使命
如今的章玲,身兼二十余项行业重要职务。每一个头衔的背后,都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更是她对“玉雕艺术”与“时代价值”的深刻诠释。
她始终坚守创作一线。其作品既保留章氏玉雕“因材施艺、随形赋意”的传统精髓,又融入当代生活美学——《竹影清风》系列以极简线条勾勒竹的气节,适配现代服饰;《福韵新生》系列将传统吉祥纹样转化为几何符号,契合年轻群体审美。她常说:“好的玉雕作品,既要经得起博物馆的审视,也要耐得住日常生活的触摸。”近年来,她的作品多次在“天工奖”“百花奖”等顶级赛事中获奖,被中国工艺美术馆等机构永久收藏,成为当代玉雕艺术的标杆之作。
章玲将“传艺”视为己任。她打破传统“师徒相授”的封闭模式,开设“章玲玉雕工作室”,面向全国招收学员,通过理论授课、现场示范、项目实操等方式,系统传授选料、设计、雕刻、抛光全流程技艺。针对年轻学员,她创新推出“数字化教学体系”,用3D建模软件辅助设计教学,让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无缝衔接。至今,她已培养出百余位玉雕从业者,其中36人成为省级工艺美术师,为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
她以专业推动行业规范,在参与《翡翠分级国家标准》修订时,她结合家族百年原石经验与学术研究,提出“颜色饱和度、透明度、质地细腻度”三维评估体系,填补了行业空白;在担任多家珠宝企业顾问期间,她推动建立“原石溯源+工艺透明”的诚信体系,助力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她常说:“翡翠行业的长久发展,靠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信任。”
她是中国玉雕的“国际代言人”,近年来,她频繁受邀参加巴黎古董双年展、米兰设计周等国际盛会,举办“东方玉韵”主题展,让《丝路花语》《敦煌飞天》等作品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在与意大利金匠合作的《玉与金的对话》系列中,她用翡翠的温润中和黄金的张扬,诠释“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被国际媒体评价为“重新定义了东西方珠宝的融合边界”。
而作为“文化兴国,翡翠玉进万家”代言人与玉进万家推广形象大使,章玲更是将“让翡翠走进寻常百姓家”作为核心使命。她深知,翡翠不应只是博物馆里的藏品或少数人的奢侈品,更应成为承载东方美学的生活符号。为此,她主导推出“百姓翡翠计划”:联合家族矿区资源,推出高性价比的“日常款”翡翠饰品;开设“玉文化进社区”公益课堂,教普通人识别翡翠、搭配翡翠;她常走进寻常巷陌,看老人佩戴她设计的翡翠平安扣,看年轻人戴着翡翠项链通勤,她说:“这才是玉文化最生动的传承——当翡翠从柜台走进生活,从艺术品变成‘身边物’,文化的种子就真正落地生根了。”
此外,她始终致力于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在评审中,她既严格把控“传统技艺的纯正性”,又鼓励“符合时代审美的创新尝试”,推动行业形成“守正创新”的良性生态。她主导的“非遗玉雕数字化保护项目”,用三维扫描技术记录传统工序,建立起章氏玉雕的“数字基因库”,让百年技艺得以永久留存。
以玉为媒,让千年文化在当代绽放新辉
从民国时期的家族传奇,到如今的国际舞台;从传承百年的玉雕技艺,到走进万家的文化推广——章玲的故事,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玉雕艺术当代发展史”。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坚韧,打破了“玉雕行业男性主导”的传统印象;以“学术+技艺”的双重积淀,重塑了“传统匠人”的时代形象;以“国际视野+本土情怀”的平衡,让翡翠成为连接东方与世界的文化纽带。
“玉者,石之美也;匠者,心之诚也;传者,志之远也。”章玲曾在采访中说,她的终极理想,是“让每一块翡翠都有故事,让每一个家庭都有玉缘”。这份理想,既是对百年家族的承诺,更是对中华文化的担当。
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章玲正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身份,带领团队推进“玉雕技艺进校园”“玉文化博物馆建设”等项目,让千年玉文化在年轻一代心中扎根。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她的手中,章氏玉雕的百年脉络将继续延伸,中华玉文化的光芒将愈发璀璨——因为真正的传承,从来不是回望过去的叹息,而是面向未来的前行。
主要成果
2012作品《水月观音》世界华商珠宝企业家协会优秀奖;
2013年作品《兰韵》获北京华宝奖银奖;
2016年作品《永结同心》参加广东省玉魂奖获得金奖 ;
2017年作品《有凤来仪》参加中国玉石雕百花奖获得银奖 ;
2018年作品《厚德载物》参加在彩云杯大师奖获得银奖;
2019年作品《佛观天下》参加广东玉魂奖获特别创意奖;
2020年 作品《山水意境》获得“百花奖”铜奖;
2021年作品《含香聚瑞》获得“天工奖”银奖;
2022年作品《唐风汉韵》获得“陆子冈金奖”;
2023年作品《丰收的季节》获得“华表奖”金奖;
2024年作品《天伦之乐》获得“陆子冈杯”金奖;
2025年 作品《招财童子》获得“海峡杯” 金奖。
鲁公网安备 370105020013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