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

取消

全国匠人大数据平台

点击加入

目录
正在收听 :
李珂(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宝卤肉技艺第四代传承人) 李珂(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宝卤肉技艺第四代传承人)
艺术值
向Ta提问

李珂,男,汉族,民建会员,郑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河南老字号义和园饭庄第四代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宝卤肉技艺第四代传承人,郑州市红十字会救护培训师,红十字志愿者,惠济区第四届人大代表。多年来李珂一直坚持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热心公益事业,奔走在奉献爱心、传递正能量的道路上。在郑州市抗击疫情的战场上,救助“7· 20”特大暴雨灾害受灾群众时,守护“来自星星的孩子”、关心关爱老年人的活动中,都活跃着李珂的身影。

  • 姓名
    李珂
  • 出生年月
    1978年8月
  • 性别
  • 民族
    汉族
  • 出生地
    河南省郑州市
  • 职业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 职称
    中级营养师
  • 毕业院校
    国家开放大学
  • 荣誉称号
    好爸爸 、 农民工返乡创业之星 、 优秀政协委员 、 防汛救灾、抗击疫情工作先进个人 、 社情民意工作先进个人 、 抗击疫情工作先进个人 、 提议案建议先进个人 、 优秀人大代表 、 最美职工志愿者 、 社会服务先进个人 、 优秀工会之友 、 优秀青年志愿者

社会职务/身份

民主建国会会员
红十字会志愿者
红十字会急救员
郑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郑州市惠济区第四届人大代表
郑州市妇女联合会聘为:郑州市女性(女大学生)创业导师
郑州市惠济区见义勇为协会副会长
河南省文艺家协会会员
河南老字号义和园饭庄第四代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宝卤肉技艺第四代传承人

从艺经历

在清朝末年,古荥镇有一名厨王长贵,祖上以在集市上出摊售卖秘制卤肉为生,因其独特的配方和制作工艺,广受十里八乡赶集人的喜爱,于一九零八年,为自己的小摊取了字号,名曰:义和园。后在古荥村招收了两三名学徒,其中,学徒赵三宝自幼味觉灵敏,好庖丁之学,得师父王长贵制作工艺之真传。并将义和园招牌传于赵三宝。于是赵三宝扩大经营一九三六年在镇上开办了一家义和园饭庄。历经时代磨洗,饭庄之业日益兴隆,方圆百里竟多有慕名而来者,义和园饭庄终成古荥三大饭庄之首。后又经三代传承于其曾外孙李珂。李珂将其传承创新的卤肉作为主打菜品,结合传统豫菜等将义和园推向市场化经营。2021年6月5日,经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委员会、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评审,入选第八批“河南老字号”保护名录。2022 年 4 月义和园三宝卤肉制作技艺被惠济区人民政府、区文化旅游体育局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2025 年 2 月被惠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全国个体工商户发展网评为 2025 年度名优特新个体工商户优质类奖项。

技艺简介

卤肉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载体历史源远流长。义和园三宝卤肉技艺由当地人文等因素孕育,以考究选料与独特工艺为核心,历经8大关键环节:

1. 原料选购:严选质地优良的猪肉等原料及特定地域卤料;

2. 原料整理:猪肉及部件经掉浮毛、削死皮等7道工序(加葱、姜等清洗),确保卫生;

3. 卤料配方:祖传配方遵循“君臣佐使”原则,用栀子上色(不用酱油/糖色),加蛤蚧防腐(防腐败、去腥);

4. 原料腌制:精确配比腌料(葱段、姜片等),腌制入味;

5. 吊汤:代代传承的老汤(数十种香辛料调制),腊猪手、金华火腿等食材熬煮后捞出,加栀子调色、盐调味;

6. 卤制:传统铁锅,大火煮开后文火卤35分钟,浸泡30分钟;

7. 成品:刀工要求高(剁、切、片),造型美观;

8. 老卤保存:用瓷器装(忌铁器),定期加蛤蚧;夏季早晚烧开、冬季每天烧开,存于凉爽通风干燥处。

该技艺四代传承百年,口传身授、秘法保密;第四代传承人李珂创新传习模式,择优收徒广传。其秘方与工艺不仅是当地饮食文化的精华,更反映了风俗民貌,是自然因素的缩影,在民俗文化形成中具有关键作用。

主要成果

获得荣誉

2014年因在关爱自闭症儿童一系列活动中的优良表现被凤凰网河南频道授予:好爸爸称号;

2016年被郑州市人民政府评为:郑州市农民工返乡创业之星;

2016年被郑州市人社局与郑州市红十字会评为:郑州市红十字会工作先进个人;

2017年被郑州市总工会评为:郑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2020年因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的突出表现被红十字会评为:惠济区先进个人;

2020年度被政协郑州惠济区委员会评为:优秀政协委员;

2021年因在抗洪救灾中的突出表现被惠济区慈善总会授予荣誉证;

2022年因在防汛救灾与抗击疫情工作中的突出表现被民建郑州市委会评为:先进个人;

2022年因在社情民意工作中的突出表现被民建郑州市委会评为:工作先进个人;

2022年因在疫情防控中的突出表现被惠济区慈善总会授予荣誉证书;

2022年参加惠济区委统战部举办的:惠济区统一战线“深化政治交接,锤炼能力作风,争先出彩二十大”演讲比赛,获得中共惠济区委统战部颁发的优秀奖;

2022年因在中国文化自然遗产日活动中的优异表现被郑州市非遗学会评为:最佳优秀奖2022年在“喜迎党的二十大”主题活动中获得:大美惠济优秀作品奖;

2023年因在疫情防控中的突出表现被惠济区慈善总会授予荣誉证书;

2023年被惠济人大常委会评为:提议案先进个人;

2023年被惠济区人大常委会评为:优秀人大代表;

2023年被郑州市总工会与郑州市文明办评为:郑州市最美职工志愿者;

2023年被民建郑州市委会评为:社会服务先进个人;

2024年被惠济区总工会评为:优秀职工之友;

2024年被郑州市共青团评为:2023年度优秀青年志愿者。

抗疫有“我”,共渡难关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我想以个人名义向咱区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捐赠两万元钱。”1月26日(大年初二)21时49分,李珂向郑州市惠济区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发送了一条微信。不久,李珂收到了惠济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明确答复,对方表示接受捐赠并向李珂表达了感谢。这是惠济区红十字会收到的第一笔用于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专项捐款。几天后,惠济区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了解到,在前期惠济区工商联组织的捐款中,李珂已捐赠一千元。但其时李珂的父亲病重,已在医院抢救数日,当时仍在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每天费用上万元,最多的一天多达十几万元。此外,因为疫情的原因,自身的经济压力很重。但一想到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民更辛苦、更危险,李珂觉得自己还要再做点、多做点。李珂微笑着说,“疫情当前,咱们共渡难关!”作为一名红十字志愿者,李珂在亲人重病住院、最需要用钱和国家遭受重大疫情时,积极捐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

建立刑满释放人员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的宗旨理念,受惠济区司法局的委托,共同建立了惠济区刑满释放人员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和惠济区矫正公益基地,并于2021年3月与2023年5月正式挂牌。因李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具有一定教课授业经验,李珂成为该项目的具体负责人。该基地开展帮扶教育活动,发挥基层帮教组织和社会志愿帮教力量作用,积极动员社会组织参与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工作,使刑满释放的“三无”(无家可归、无业可就、无亲可投)人员,在过渡期内有饭可吃、有居可住、有业可就,根据帮教对象的具体表现情况,安排合适的岗位,遵循“因事定岗,因人施教”的原则,尽最大可能扩展用工种类,努力为刑满释放人员创造条件,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的和效果,建立刑满释放人员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使安置帮教对象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顺利回归社会。目前该项目为惠济区帮教对象服务500余人次。

一馍一饭温暖一城人

2022年5月,郑州暴发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李珂看到无数坚守在防疫岗位上的“逆行者”,忙起来顾不上吃一口热乎饭,分外心疼。为了感谢他们的无私奉献与坚持坚守,李珂带领员工们马上行动起来,连续十多天坚持为一线抗疫人员送爱心餐,用一粥一饭温暖了一群人、一城人。香喷喷的肉夹馍,李珂总想着再多加些肉;冰爽爽的的绿豆沙,李珂总赶着第一时间送到防疫人员的手中,努力做好他们的后勤保障工作。为了保障一线人员吃得更好、更健康,李珂每天都采购新鲜食材,每天送的爱心餐都不重样。5月9日上午,李珂又向古荥镇人民政府捐赠了50箱方便面、200件矿泉水、60个烧饼夹肉套餐、60份冰镇绿豆沙等。11月10日,李珂又向惠济区总工会、惠济区程庄村、长兴街道办事处等9个防疫卡点捐献了价值49280元的御寒棉大衣176件,为一线防疫人员送上了暖心的守护。李珂说,“希望通过捐赠物资,为疫情防控工作略尽绵薄,向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表达敬意,希望大家风雨同舟、众志成城,早日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情系灾区,牢记使命

2021年7月中旬开始,一场罕见的大雨袭击了中原大地。河南多地告急,严重的灾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更牵动着李珂的心。登封市唐庄镇塔水磨村、龙头村附近突发山洪,道路被冲断,房屋倒塌,断水断电,老百姓生活困难。经红十字志愿者发布村民受灾情况后,李珂和其他爱心人士迅速行动起来。7月30日晚,李珂和其他爱心人士带领着来自祖国各地捐献的价值近13万元救灾物资的爱心车辆,抵达塔水磨村。不仅如此,2021年“7· 20”特大暴雨期间,李珂还向郑州市惠济区、新乡、巩义等受灾地区捐献了总价值22000元的抗灾物资,为灾区群众恢复正常生活奉献了爱心,贡献了力量。

尊老爱幼,传承美德

2013年5月,克瑞斯农场与郑州康达能力训练中心联合创建了河南第一家孤独症农疗基地“克瑞斯爱星果园”。2005年至2008年,李珂和他的小伙伴们坚持资助反扒英雄竹卫东遗孤学杂费。2015年12月11日、12日,李珂带领愿者前往卫辉市拴马桩完全小学、平顶山市鲁山县背孜第二小学,为留守儿童送去了价值20000余元的学习用品、防寒衣物、食品。

2017年8月8日上午,一群“来自星星的孩子”来到郑州克瑞斯庄园采摘葡萄,感受收获的快乐。活动现场,作为庄园负责人的李珂表示,将把义卖葡萄所得的30%用于星儿康复教育和自闭症研究。

2020年9月,李珂成立了河南人中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同年11月被惠济区慈善总会授予:惠济区慈善工作站,从此全身心投入到了自己热爱的慈善公益事业中,用实际行动传承尊敬老人的中华传统美德。2021年至2023年每逢端午节,父亲节,建党节,中秋节,重阳节,‘向党的二十大献礼’等重大节日,李珂都会自费组织社区老人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和茶话会,每次活动李珂还都贴心地为老人们提供免费午餐。

守正创新 带徒授艺

2000年,面对传统餐饮市场的冲击,李珂做了一个大胆决定:重开“义和园饭庄”,将祖传卤肉作为主打,并创办900平方米的“义和园卤肉坊”。他深知,传统技艺要“活”在当下,必须与现代需求接轨——优化工艺流程,让卤制更高效;培训专业人员,解决“传帮带”难题;开发真空包装产品,延长保质期;借助电商平台,将卤肉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大城市……这些创新举措,不仅让老味道“飞”入更多家庭,更带动周边20余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超4.5万元。如今,以第五代学徒李周雨霏为代表的近20名年轻人加入传承队伍,他们学技艺、开直播、做研发,用年轻人的方式让非遗“圈粉”无数。

从艺感悟

从街边小摊到百年老字号,从家族传承到大众共享,李珂用一碗卤肉,串起了历史与当下。正如他常说的:“老手艺不能丢,但也不能‘老’——守得住根,才能走得远。”这份对传统的敬畏与对创新的勇气,正是非遗传承最动人的注脚。

作品展示
作者授权发布,请勿盗仿

李珂(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宝卤肉技艺第四代传承人)的作品-李珂非遗传承人
李珂(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宝卤肉技艺第四代传承人)的作品-李珂非遗传承人
李珂(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宝卤肉技艺第四代传承人)的作品-李珂非遗传承人
李珂(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宝卤肉技艺第四代传承人)的作品-三宝卤肉

参考资料


李珂(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宝卤肉技艺第四代传承人)的参考资料
李珂(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宝卤肉技艺第四代传承人)的参考资料
李珂(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宝卤肉技艺第四代传承人)的参考资料
李珂(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宝卤肉技艺第四代传承人)的参考资料
李珂(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宝卤肉技艺第四代传承人)的参考资料
李珂(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宝卤肉技艺第四代传承人)的参考资料

匠人百科

微信“扫一扫”浏览

词条目录
  1. 百科名片
  2. 从艺经历
  3. 技艺简介
  4. 主要成果
  5. 从艺感悟
  6.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