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职务/身份
从艺经历
1985年出生的杨勇,虽仅有小学文化,却与古玉结下了半生不解之缘。2000年,15岁的他小学毕业便远赴新疆,在父亲的玉雕厂开启学艺之路,潜心钻研玉雕技艺近两年。
2003年,一场意外让他不得不告别玉雕创作,转而投身原料采购领域,为各大玉雕厂筛选优质原料,这段经历让他对玉石的质地、特性有了更深入的认知。
200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行业贵人,为他打开了通往古玉世界的大门。从此,他一头扎进古玉的天地:在古玩市场蹲摊苦学,跟着老师傅辨识纹饰细节;泡在博物馆库房里翻阅文献、比对实物,亲手触摸每一件藏品,揣摩千年工艺的脉络;甚至跟随考古队深入田野,在泥土中探寻古玉的踪迹。
从玉雕匠人到古玉研究者,二十余年与玉为伴,他不称自己为“专家”,只说自己是“玉的老熟人”。他常说:“文物从不高冷,你愿意蹲下来听,它们就会讲最实在的千年故事。”如今,他仍在这条路上坚守,只想做好一件事——让更多人读懂古玉的“语言”,爱上这些承载着时光的珍宝。
技艺简介
杨勇的古玉辨识与研究技艺,源于二十余年与玉石的朝夕相伴,更藏着一份“接地气”的执着。
从玉雕学艺时对玉石质地的精准把握,到采购原料时练就的“识玉眼”,为他打下了扎实的玉石基础。转入古玉领域后,他不凭书本空谈,而是以“摸遍千件玉”的实践为纲:在古玩市场蹲摊时,逐件比对纹饰的刀工、线条走向,记下不同时代的“纹饰密码”;在博物馆库房,他将文献记载与实物肌理对照,触摸沁色的深浅、包浆的温润,感知岁月在玉上留下的独特印记;跟随考古队田野考察时,更是在出土环境中追溯古玉的“前世今生”,理解其与历史语境的关联。
他辨玉不依赖“玄学”,而是靠手感、眼力与对时代工艺的熟稔——看纹饰是否符合时代特征,摸包浆是否自然沉淀,察沁色是否与入土环境吻合,最终让每一块古玉“自己说话”。这份技艺,没有花哨理论,却藏着与古玉“对话”的真功夫,正如他所说:“玉的故事都刻在纹路里、沁色中,你懂它,它就会告诉你一切。”
主要成果
行业成就与贡献
2004年-2025年:累计帮 藏家、机构鉴定古玉3200余件,没让一件赝品蒙混过关。
2018年-2025年:参与修复12件明清残存玉雕,其中2022年修复的清代“龙凤纹玉壁”(碎成6瓣),被评为当年省级文物修复优秀案例。
2019年-2025年:连续7年策划“桐城老玉展”,2023年那场展出的50件本地出土古玉,吸引了1.2万余名观众参观,有力推动了地方古玉文化的传播。
2023-2025年:参与国家文物局重点项目“南方地区古玉谱系研究”,推动区域古玉考古与研究成果转化;
2024年:牵头建立安徽博物馆古玉文物数据库,规范藏品管理与研究体系,为公众科普与学术研究提供支撑。
从艺感悟
跟玉打交道二十多年,我总觉得自己不是在“研究”它们,更像是在跟一群老朋友聊天。这辈子跟玉耗着,不图当什么专家。就想让更多人知道,这些老玉不是玻璃柜里冷冰冰的物件,它们是活的——带着古人的体温,藏着时光的密码,等着咱们静下心来,听它们说那些没写进书里的千年家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