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职务/身份
从艺经历
一心自幼便展现出对传统音乐的天赋与热爱,7岁时便以稚嫩的小手制作出人生中第一把洞箫,从此与这件古老乐器结下不解之缘。2013年,怀揣着传承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理想,他在北京创立了一心箫社(全网同名)艺术工作室,十余年来始终致力于箫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创新推广,让更多人领略箫声的深邃意境与独特魅力。
如今,一心箫社已发展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箫文化传播平台之一,分社有南阳社·上海社·庆阳社·高桥社·濮院社,构建起覆盖全国多地的箫文化传播网络。每个分社都成为当地传统文化爱好者交流学习的重要场所,让古老的箫艺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
作为箫文化传播的践行者,一心还精心策划组织了多场全国性箫友游学研修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带领学员们走遍香港、澳门、珠海等现代都市,更深入武当山、普陀山等文化圣地,以及乌镇、川藏线等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秘境。通过实地交流与体验,让参与者在山水之间感悟箫乐的真谛,在行走中体会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深厚底蕴。
目前,弟子已遍布全国(吴丹菁、刘华芬、王子桂、何越华、杜儒林、呼养秀、张红霞、王建红、沈斌、徐雪凤、王小玲、束红云、邹小英、王田军、张建华、肖良西、张晓红、刘敢、刘平、曾丽芬、吴雅柯、周贤、邹小英、杨波、王涛、杨志明、吴连雄、刘颖),形成了覆盖东西南北中的完善传习网络。这支弟子队伍,正在各自领域积极弘扬师门精髓,构建起一个生机勃勃的修行共同体。
技艺简介
他的艺术之路,恰似一支洞箫的成型过程——需要时光的雕琢与心血的浸润。那些行走江湖时听过的风声水响,那些深夜独坐时感悟的天地韵律,那些与各地箫友交流碰撞出的艺术火花,都在他的箫声中找到了归宿。指尖在箫孔间游走的力度,唇齿与吹口相触的角度,气息在管腔中流转的速度,这些微妙到毫厘的把握,都是千万次练习后的肌肉记忆,更是对传统技艺最虔诚的致敬。
在箫制作方面,他对待每一根竹材都如同对待知音——先静心聆听材料本身的特质,再以匠人之手引导其发出最动人的声音。从选材的严苛到烘烤的耐心,从内径的修整到音孔的定位,每个环节都凝结着他对音色之美的执着追求。这种将演奏家的敏感与匠人的严谨完美结合的特质,使得他制作的每一支洞箫都仿佛被赋予了独特的生命韵律,等待着知音人的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