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

取消

全国匠人大数据平台

点击加入

目录
正在收听 :
白舟君 白舟君
艺术值
向Ta提问

白舟君(艺名老白、阿舟),玉雕设计师,1994年11月生于河南南阳,荣获 “玉定杯梦想雕刻计划金奖”。擅长人物、兽类题材雕刻与俏色巧雕,善于利用玉料天然皮色、瑕疵化 “瑕” 为 “瑜”。其风格受北派、南派、海派影响,融合现代艺术元素,探索极简主义与传统玉雕结合。秉持敬畏自然,在重复雕琢中磨砺匠心,平衡传统根基与创新突破,视玉雕为玉与人的双向雕琢,既传承技艺更延续对美的信仰,致力于让传统玉文化以现代语言焕发新生。

  • 姓名
    白舟君
  • 艺名
    老白、阿舟
  • 出生年月
    1994年11月
  • 性别
  • 民族
    汉族
  • 出生地
    河南南阳
  • 职业
    玉雕设计师
  • 毕业院校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
  • 主要成就
    荣获玉定杯梦想雕刻计划金奖

从艺经历

启蒙与入门阶段

兴趣萌芽

自幼对美术、手工艺或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偶然接触到玉雕作品而激发热情。

初期通过绘画、泥塑等基础艺术形式培养造型能力。

拜师学艺或院校学习

传统师徒制:跟随经验丰富的朱香华师傅学习,从打磨、打坯等基础工序做起,通过“手把手”传授掌握传统技法(如阴刻、阳刻、镂雕等)。  

技艺磨砺与经验积累

基本功锤炼

工具运用:熟练使用铡砣、錾砣、磨头等传统工具,并逐步掌握3D建模技术等辅助手段。  

工艺实践:从简单造型(如平安扣、仿古纹饰)到复杂题材(人物、山水、花鸟),逐步提升对比例、线条、空间的处理能力。

文化底蕴沉淀

研习中国传统艺术(如书法、国画、青铜器纹样)、历史典故、宗教哲学(如佛教造像、道教符号),为创作注入文化内涵。  

通过临摹古代玉器(如商周青铜玉、明清宫廷玉雕)理解传统审美与技法精髓。

风格形成与创作突破

探索个人语言

受地域流派影响(北派的浑厚写实、南派的精细灵动、海派的融合创新),逐渐形成独特风格。  

尝试将现代艺术元素(抽象造型、极简主义)与传统玉雕结合,专注于玉雕事业。

创新与挑战

俏色巧雕:利用玉料的天然皮色、瑕疵进行创意设计,化“瑕”为“瑜”。  

跨界融合:与珠宝设计、当代艺术等领域合作,拓展玉雕的应用场景(如艺术装置、高端定制首饰)。

技艺简介

擅长人物类雕刻,兽类题材的设计雕刻,俏色巧雕,擅长雕刻技法利用玉料的天然皮色、瑕疵进行创意设计,化“瑕”为“瑜”。

从艺感悟

玉雕师的从艺感悟,往往融合了技艺的锤炼、生命的哲思与文化的沉淀。这些感悟既是对玉石的对话,也是对自我心性的磨砺:

一、敬畏自然:读懂玉石的语言

1. “玉不琢,不成器”——但需先“听玉”

每一块玉石都是亿万年地质运动的馈赠,其纹理、裂痕、皮色皆是自然的“语言”。  

玉雕师常说:“不是人在雕玉,而是玉在引导人。”下刀前需静观、摩挲,感受玉料的呼吸与灵魂,顺势而为,方能让瑕疵化为点睛之笔。

2. 与自然和解的智慧

面对玉料的不可控性(如突然出现的绺裂),需学会接纳与转化。  

二、匠心与孤独:在重复中寻找极致

1. “十年磨一工”的修行  

雕刻一件精品需数月甚至数年,每日重复相同的动作——打磨、修正、再打磨。  

“手是刀的延伸,心是手的眼睛。”指尖的茧与玉石的温润,共同记录时光的重量。

2. 孤独中的觉醒

深夜工作室的孤灯、飞溅的玉屑、机器的嗡鸣,构成匠人的精神道场。  

在寂静中,技艺与心性逐渐合一,浮躁被磨去,生出对“慢”的敬畏。

三、传统与创新的撕扯与共生

1. 传统的重量

仿古纹样、吉祥题材是玉雕的根基,但过度重复易沦为“工艺品”而非“艺术品”。  

2. 破界的勇气

年轻玉雕师尝试将玉雕与装置艺术结合(如用碎玉拼贴山水画卷),或用抽象线条表现现代情绪,常遭争议:“这还是玉雕吗?”  

“玉是古老的,但美应该活在今天。”

四、玉与人:一场双向雕琢

1. “修玉即修心”  

玉石坚硬而易碎,雕刻时需刚柔并济——用力过猛则玉毁,犹豫不决则形散。  

玉雕师从中学到:“执念太深,反而伤己;留白处,才是余地。”

2. 玉的治愈

“玉养人,不止是佩戴——专注雕玉时,烦忧俱忘,如入禅定。”

五、玉文化的宿命:传承即重生

1.“玉是载体,人才是魂”

仿制商周玉璧时,突然理解先民对天地的虔诚;雕琢一枚现代戒指时,惊觉“玉文化”从未断裂,只是换了语言。  

感悟:“我们不是传承技艺,而是延续对美的信仰。”

2. 新生的困惑与希望

00后学徒,他们用抖音直播雕刻过程,质疑:“师傅,为什么一定要用传统工具?”  

因为可以用3D建模,但必须懂得手作的温度——那是玉雕的‘气’。”

结语:玉中有天地,刀下见众生

玉雕师的感悟,终归于对生命的凝视:  

玉石如人,需历经亿万年的黑暗方能通透;  

雕刻如人生,是在残缺中雕琢圆满的徒劳与浪漫;  

最终,玉雕师与玉石彼此成全——玉借人手重生,人借玉性明心。

作品展示
作者授权发布,请勿盗仿

白舟君的作品-白舟君玉雕
白舟君的作品-白舟君玉雕
白舟君的作品-白舟君玉雕
白舟君的作品-白舟君玉雕
白舟君的作品-白舟君玉雕
白舟君的作品-白舟君玉雕
白舟君的作品-白舟君玉雕
白舟君的作品-白舟君玉雕
白舟君的作品-白舟君玉雕
白舟君的作品-白舟君玉雕
白舟君的作品-白舟君玉雕
白舟君的作品-白舟君玉雕
白舟君的作品-白舟君玉雕
白舟君的作品-白舟君玉雕
白舟君的作品-白舟君玉雕

匠人百科

微信“扫一扫”浏览

词条目录
  1. 百科名片
  2. 从艺经历
  3. 技艺简介
  4. 从艺感悟
  5.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