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经历
王翠玲,女,1965年8月生于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部落村。从5岁时就随姥姥、母亲学习剪纸民间艺术,至今从未间断,尤其在脱稿剪纸艺术方面很有建树,艺术特色非常明显,在参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培训中心“山西省工艺美术高级人才研修班”学习深造后,美术功底和创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日常实践中不断创新,使这一民间艺术得到了发扬光大。
传承人王翠玲自筹资金10万元创建,有40平米的传统剪纸工作室,可容纳20人从事剪纸创作,也可同时开展40-50人的培训学习。专门从事传统剪纸艺术的传承、保护、创新、发展。工作室自筹资金8万元作为流动资金,可用于日常创作经费和参加各种展示活动、大赛的经费。吸收民间剪纸艺人14人,调查研究、学习传承脱稿剪纸艺术。具有40平米的传统剪纸艺术作品展示厅,展示了传统脱稿剪纸艺术作品60余幅。
2019年,随着忻州古城旅游业开发,在忻州古城开设了“乡音民俗·翠玲剪纸”门店,面阔3间,面积达60平方米,工作人员4人,陈列展示剪纸作品200多类1000余件,同时在现场加工剪纸作品。
技艺简介
剪纸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剪纸是一种用剪刀在纸上剪出各种图案和形状的民间艺术,通常用于装饰窗户、墙壁、灯笼等,也常作为礼品和纪念品赠送。
剪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剪纸习俗。据史书记载,汉朝时民间已经开始使用剪刀和纸张,人们用剪刀在纸上剪出各种图形,用来祈福、驱邪、庆祝节日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剪纸技艺逐渐发展成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流派。
在中国,不同剪纸手艺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剪纸风格。其中,翠玲剪纸是以脱稿剪纸为主的艺术风格,即在剪纸创作中不画、不打底稿直接剪出花鸟鱼虫等带有吉祥寓意的民间传统图案。此外,还融合了各种文化元素。如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以及不同时代的服饰、建筑器物等。
剪纸的制作过程包括折叠、绘画、剪制等步骤。首先,将纸张折叠成各种形状,然后使用剪刀进行剪制。剪制完成后,将纸张展开,呈现出精美的图案和形象。好的剪纸作品要求线条流畅、形象生动、色彩鲜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如今,剪纸已经成为中国的国宝级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学习和传承剪纸技艺,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主要成果
2007年8月,作品《百蝶图》在大同广灵国际剪纸展中获铜奖,并在2014年11月山西省第二届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艺术精品博览会、山西省第二届工艺品创新设计大赛中获银奖;
2008年1月,作品《神农氏》在中国剪纸艺术大赛中获银奖;
2008年4月,作品《九牛二虎》在“情系农家”中国剪纸大赛中获银奖;
2007年10月,作品《民俗》在第八届中国艺术节·第二届国际(武汉)剪纸艺术博览会剪纸大赛中获铜奖;
2008年8月,作品《黎人制陶》在中华剪纸六十年大庆中获银奖;
2008年9月,作品《办公室里的故事》在象山廉政剪纸展中获“最佳创意奖”;
2012年8月,作品《枕顶花》在“教场坪能源杯”剪纸大赛中获铜奖;
2017年11月,作品《十里杏花香》在“忻州市农村现实题材文艺作品采风创作展演展示活动”中获优秀奖;
2018年8月在“中华泰山号邮轮”第三届全国剪纸艺术比赛中获“十佳剪纸表演能手”;
2019年5月在《五一·致敬手艺人》创意市集中获最佳手艺奖。
2020年,作品《廉洁》获廉政作品铜奖;
2023年在忻州市消防剪纸活动中获优秀奖;
2023年,作品《文殊菩萨》在第四届山西工艺美术产品博览交易会、第八届中国(山西)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中获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