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静,1986年出生,江苏苏州人。中共党员、高级工艺美术师、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浙江省玉石雕刻艺术大师、上海星瑞工艺美术大师明日之星等荣誉称号。现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玉石雕刻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设计师协会会员,上海宝玉石行业协会理事,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砚台印钮文房雕刻艺术委员会会员,海派玉雕文化协会会员。
2001年9月——2006年 6月,山东省莒县第一中学;
2006年9月——2010年 6月,南阳理工学院;
2010年9月——2013年 6月,广西艺术学院;
2013年6月——2016年 6月,上海雅园玉道;
2016年6月——2020年 6月,姑苏区陈晖强玉雕工作室;
2020年7月——上海子雨工艺品有限公司。
本人于2013年拜海派玉雕大师倪伟滨先生为师,从事玉雕的学习和创作,我想倪师傅也是有想把体系化的艺术创作方法和实践应用到玉雕的设计创作中的想法,所以才收我这样的艺术科班出身的徒弟,况且,从2010年开始我便跟随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的黄文宪教授进行为期三年的研究生学习西南民族特色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这种双学科的套学对于我来说受益是非常深远的。在这期间,西南地区的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更广阔的构思。当初也是坚定的觉得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中才能真正的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才能在设计艺术的创作道路上走的更高更远。这两个学科有着形式上的区别却也有着相通相融的方面,我便侵润在这种文化艺术营养之中。玉雕是一门很古老的技艺,他有足够的文化底蕴,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推敲,在当代设计艺术飞速发展的现状下,这门技艺依然以他的步调缓慢的发展着,我想,这门技艺急需要学科化和体系理论化的发展,需要更加具有艺术素养和艺术思维的设计者的加入,鉴于这样一种初衷,我跟随倪伟滨开始了对这门古老技艺的学习和了解之中。在上海雅园的日子里,跟随师傅倪伟滨进行了一系列的创作 ,使我对玉雕设计和创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和学习,设计创作了一系列的具有海派艺术特色的玉雕作品,深得业内外人士的喜欢,例如:“新娘”,“小憩”,“旭日东升牌”,“春语”,“灵悟”等等一系列的作品,从中对传统玉雕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认识,对玉的语言、玉的文化,在思想高度上有了彻底的改变,完成了从技到艺的转变,这对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对玉有了虔诚和谦卑之心。同时跟随导师黄文献对西南民族特色建筑有了深刻的理解,特别是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考察和深入的生活体会,使我对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在这两种学科的交融和融汇中,使我萌生了对传统玉雕进行跨学科现代设计创新的想法。通过这整十年的学习和探索,我也做了一些尝试和研究,现做如下论述:
举例如在对玉雕题材的探索与研究中 ,由于我本科阶段就对中国古典园林有浓厚的兴趣,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有一定的了解,又因我现居苏州,所以去研究园林这块就非常的方便,我对中国古典园林意境在现代玉雕创作中的借鉴作用有了想论述的想法,其中以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为例。古典园林巧妙置景与崇尚自然,使中国古典园林有意境美;而中国现代玉雕设计由逐渐出现分水岭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向发展,并且受到当前社会多重内质的影响,玉雕创作中继承传统、发展创新势在必行,本文意在分析借鉴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美中关于园林布局、叠山理水法、花木植物寓意、漏窗艺术、匾额题词对玉雕创作中布局、山水题材、寓意、镂空雕、作品立意和提名的借鉴和启示作用,以此传达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园林思想和玉如人生、人生如玉的智慧思考。
大学时期,我的专业方向倾向于中国园林。中国园林的诗情画意是不言而喻的,它历来是深得人们的喜爱。在中国的传统认知中,优雅的环境具有调节生活、怡情养性的功能。大自然集中了一切美好的东西,构成了千姿百态,诗情画意的环境,而中国古典园林正是中国人崇尚自然意境美的浓缩体现,它不仅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而且是人类重视、保护、善于利用自然环境的典范。置景在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中取得了最高的艺术成就,成为园林的精华所在,所谓“置景”就是“造景”,是按艺术构思对景物进行巧妙的布局,欲破空间的局限,在有限的空间中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常用的造景方法有借景、分景、隔景、对景等。此外园林建筑风格的意境美,亭台楼阁配合山水花木,曲径通幽,组成和而不同的园景,体现情趣各异、诗情画意的中国园林艺术意境形式美。 总之,中国园林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卓越的审美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
现代玉雕设计创作发展趋势分析从分水岭慢慢向百花齐放的方向发展创新。2015年之前的十多年,是玉雕发展的蓬勃时期,这十多年加之之前的玉雕探索使现代玉雕发展已经到了分水岭的阶段,作为领军角色的海派玉雕,高出文化属性的诉求,以“城市的先觉、历史的积累、文化的底蕴、精工的基础和市场的合力,创作出“料好、件大、工精和意新”的作品,满足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批富贵人群的需求,加上收藏意识和资本意识的驱动,使得有八千年历史的当代玉雕恢复了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在客观上传承着玉本身内藏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和修身养性人文感。而作为有“民玉属性”的苏帮玉雕,以“材质丰富、功能诉求、件小工精和价格合理”,满足了广大百姓市场,开拓了玉雕的又一个新时代,随之还有“京派、扬州工、广州工、新疆工、河南工等等流派。而当下的玉雕,笔者认为随着中国特殊的发展模式,正在向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模式发展,我们的社会给到我们前所未有的物质基础和社会自由环境,这就使得我们这代玉雕人要走的更自由、更多元、更广阔、更大胆,我们有条件有更多的尝试、更多的突破和更多的思考,势必会带来玉雕发展史上的新方向、新高度。具有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互联网社会多重内质的社会条件下玉 雕设计的发展创新。众所周知,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它使得传统的中国有了更多的丰富性,更大的可能性、更快的变化性,这个具有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互联网社会多重内质的社会模式,使今天的我们更加面临着社会各个方面的大变革、大创新,那么在玉雕方面,当下的消费群体慢慢倾向于80、90、00的消费主体,他们的生活习惯,审美需求和价值认同都和以往的社会主体人群有着很大的变化,作为这个群体的我们也许是最懂这个群体的玉雕人,雕刻者是个性的,收藏者也是个性的,这个个性不是另类,这个个性是更遵从自己的内心,更忠实于自己的内在需求,更坦诚的直面自己,我想,这样的内在共识,让我们和前辈人有了些不一样,这是社会的进步,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在这种大环境的架构下,玉雕的创作需要从业者更深厚的底蕴,更宽容的内在,更独立的思想。只有回归传统、理解传统、走出传统,即所谓的“打进传统,才能打破传统”。我们需要对传统有更深入的学习与研究,才能走到创作、创新、创造的层面,才能不辜负八千年玉雕文化的继往开来。
园林意境对玉雕创作的探索借鉴。近年长居苏州,对苏州园林的了解考察使我深深的体会到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博大精深。有很多方面都可以在玉雕创作中得到启发。玉雕创作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表现手法也是丰富多彩。作为一名玉雕创作者,在玉雕创作中要广收博取,多方借鉴。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意境创造手法就是我们在玉雕创作中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的拙政园、留园和网师园,产生于苏州私家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拙政园疏郎开明,厅榭典雅,花木繁茂,水廊逶迤,极具江南水乡风味;留园厅堂轩豁,廊宇周绕,奇石争雄,被称为“吴中第一名园”;网师园雅素精巧,曲径通幽,庭园紧凑,喻为“园中瑰宝”。它们将有限的空间集文字、书画、建筑、雕刻等多种艺术,并把山光、水声、月色融入其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景观。对于中国园林而言,最能代表其艺术水平的,当属园林意境的创造。因为它有别于西方园林对形式逻辑和几何形体的追求,而是注重内心世界与客观景物的辨证关系,这种辨证关系植根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具有本民族的特色。这一点与中国玉文化的特点同出一辙。
中国园林意境的创造是人与自然的沟通和交流,以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因此,园林意境的创造就是巧妙的利用这些自然、历史和文化的结合,让人产生联想,使之情景交融,创造出比眼前风景更为丰富的意境来。中国的和田玉自古以来是文人雅士“君子比德于玉”的载体,它承载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论思想,它对儒释道三家文化的体现与中国园林的注重内心世界和客观景物的辩证关系一体两面,或寄情与山水之间或谦谦君子比德如玉,这里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精神财富,对传统不仅仅是形式美上的认知和学习,更应该植跟于精神的内核,畅游于这种意境之中,借鉴和创新才会有那种高尚的勇敢。
园林布局在玉雕作品布局中的借鉴。苏州园林往往面积不大,拙政园已是最大的一个,但采用变换无穷、不拘一格的艺术手法,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使园林以景取胜,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用大小空间的巧妙组合,互相对比,产生曲径通幽的艺术效果,且使主要空间显得更加开阔,留园的入口欲扬先抑的手法正是如此。玉雕创作亦是同理,无论山子件还是其它把件挂件都是在极其有限的空间内雕刻山水人物、花鸟动物等,立体空间布局,使作品开合有度、小中见大。任何艺术创作的主题都是按照中国传统的宇宙模式——“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原则进行创造的,并且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中国园林之所以能达到“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效果,就是造园者时刻以自然为师,不断的体会自然之理,并将传统文化运用其中,借自然山水创造园林意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句话对我们玉雕创作者来讲有着更深刻的意义。这是其中一个案例分析与研究,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想我还会有更多的想法与探索,比如说”关于中国画中的用笔在玉雕阴刻当中的应用与发挥“,中国画是讲究笔法,而玉雕是讲究刀法,那么如何以刀代笔,在玉雕当中运用好中国画的意境,我想这是我接下来课题研究的开始,亦或是最近有在创作关于西南民族特色建筑之干栏式建筑在砚雕艺术当中的运用,在这儿先论述一点:砚台雕刻是一门朴素而古老的技艺,而砚台当中我尤其喜欢海底沉积岩——松花砚。 松花砚的石质非常细腻,颜色非常沉稳而内敛,以前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环境而不允许被开采,这个砚台的实质是非常具备雕刻条件的,是不亚于四大名砚的上好砚台雕刻材料,在意识创作中,所有的材料都是为创作而用,这个砚台的颜色和质地就非常吻合西南民族特色干栏式建筑的意味和意境,比如说广西艺术学院院长黄格胜先生的绘画风格 ——漓江画派,它主要突出了西南民族特色的干栏式建筑和民族地域特色、加以运用和创新挖掘出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而为中国绘画流派增添了一种新的表现方式。而我想把这种干栏式建筑古朴而凝练的感觉运用到砚台当中,它是既松散的,又是很生动的。跟松花砚的沉稳内敛结合在一起,那么一定会产生一种全新的视觉艺术效果或者是艺术形式上的碰撞,这种艺术表达方式是我所期待的。
2013年3月,环艺设计作品《雅园会所》获得“第四届中国高校美术作品学年展”博硕组优秀作品;
2013年5月,作品《雅园展厅及会所室内设计》被广西艺术学院收藏;
2019年11月,作品《井栏玉壶》获得中国玉石雕刻作品“天工奖”优秀作品奖;
2020年10月,作品《千秋锦》获得第14届中国"神工奖”银奖;
2020年10月,作品《双龙壁》获得第14届中国“神工奖”铜奖;
2020年10月,作品《文事三器》获得第14届中国“神工奖”优秀奖;
2020年12月,受邀参加“石坚可磨”上海砚刻艺术邀请展;
2021年4月,作品《高井栏壶--烟江垂钓》获得“第二届长三角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
2021年4月,,被授予“ 上海星瑞工艺美术大师明日之星”荣誉称号;
2021年11月,被授予“ 浙江省玉石雕刻艺术大师”荣誉称号。
主要论著
1.论文标题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在现代玉雕创作中的借鉴作用》
发表刊物 :《上海轻工业》
发表时间 : 2020-08
论文标题 :《论和田玉设计创作题材定位与玉材料本身的关系》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世界我们需要内心的平静,人们与玉雕相互对话了8000多年的岁月,这其中互相欣赏、互相诉说、互相承担、互相快乐,这应该是中国人的幸运所在;产品与作品,功能与艺术,回归和出发,既往和开来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让传统的中国玉雕注入实际功能、普世价值、国际语言和现代审美,让和田玉这种古老的技艺在世界艺术之林换发它的生命力。还可以说,玉是一面镜子,她见证了时代,见证了历史,见证了岁月变迁,见证了当下的你和我;玉雕创作也是一次体验,她承载着梦想,期盼着幸福,享受着春秋,更陪伴着此刻的你和此刻的我。
匠人百科
微信“扫一扫”浏览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