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世敏,1960年出生,辽宁省营口市盖州人。皮影艺术家、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盖州皮影戏第五代传承人、辽宁省优秀民间皮影艺人、优秀文艺工作者。师承辽南地区著名皮影艺人,传承脉络清晰,其全面、熟练掌握操影、演唱、雕刻技艺,并逐渐形成自己细腻、委婉的独特风格,是当地皮影团的演出骨干。盖州民间皮影艺术团常年在盖州乡村演出,多次参加非遗展演、宣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获得许多重要奖项,并已经传授弟子多人,为盖州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林世敏,1960年出生,辽宁省营口市盖州人。她自幼学习戏曲,喜爱皮影,擅长生角和旦角。1978年师从辽南皮影艺人王生太,对她一生的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白天师父教什么,晚上就练什么,师父演出的时候就在后面‘暗中偷艺’。”没过多久就能登台演出了。她的操纵技巧娴熟,能文能武,文戏把人物形象表现得惟妙惟肖细腻入微,武戏马上马下、长枪短打都表演得干净利落。表演手法灵活心手相应,演什么都像模像样,无论人物戏、动物戏都演得栩栩如生。
40多年来与素有“东北皮影张”之称的丈夫张永夫为传承和发展皮影做了大量工作。他们除演绎皮影戏,还亲自动手刻制皮影。“皮影的制作比较复杂,通常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压平、缀结合成等八道工序、手工雕刻刀有千余把,是一个复杂奇妙的过程。制作好的皮影,还须选用好的驴皮,这些年驴皮价格上涨,质量好的也不太好找……”。
张永夫汲取百家之长,有机地融汇到自己的作品当中,他雕刻的影人既能体现豪放、大气的皮影刀法,又有线条纤细、柔美俊秀的特点,雕刻出来的影人刀纹疏密有致,色彩调配和谐,人物造型优美,关节装订结实,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构图精巧、刻工细腻、线条匀称、美观俊气的艺术风格。张兆祥雕刻影人,只需在皮子上划上几道纵横线,不打草稿,操刀就能雕刻出影人来,其雕刻技艺之精、技法之熟、运刀之快,令人叹为观止,因此有了“东北皮影张”的美誉。
多年来悉心研究皮影制作工艺,技艺精湛。演艺生涯中练就了深厚的皮影表演功底,精湛的演出技艺,扎实地传承了传统盖州皮影戏艺术,并博采众长不断求新,使盖州皮影戏获得了新的发展。她也成为辽南地区颇有影响的皮影艺人。
在40多年的寒来暑往,这一民间艺术“皮影戏”一直是张永夫和林敏夫妇生活中重要的部分。多年来张永夫致力于皮影的收藏和研究,他刻制和收藏的皮影有近5000件,多次在中国辽宁省内外展出,他本人也被辽宁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并同日本、比利时、美国等中国文化研究者进行学术交流。他的200多幅皮影作品被收入到《辽宁皮影卷》里。
盖州皮影戏又称辽南皮影,起源于明末清初,后逐渐形成以盖州为中心的新关东影戏 “辽南影”,到清末民初已趋完美。民国年间及解放初期,盖州皮影艺术兴盛,有三十个影戏班,艺人(操演、伴奏、刻制)达300余人。“文革”十年浩劫,皮影惨遭破坏,盖州皮影迅速衰落。
盖州皮影戏在制作用料上采用当年生幼龄毛驴,活杀放血,选用上乘部位,刻出的影件通透艳丽。其雕刻工艺十分考究,多种线条巧妙结合,流畅生动。运用不同的“刀口线”,结合齐、尖、圆、断各种刀口的运用,使影件生动逼真、变化无穷。着色采用矿物色,透明而不宜褪色。盖州皮影戏的影人造型与中原的“秦晋皮影”、南方的“闽粤皮影”有明显的区别,盖州皮影戏讲究场面的铺排装饰。场景、唱腔别具特色,伴奏乐器文武场比较齐全,以盖州民间自创梧桐板四胡为主乐件。盖州皮影戏在创作上采用地方口语化,念白多为乡音俚语,唱词格式风格独特,有着自己的独特词牌生、旦、净、髯、丑行当齐全。
音乐唱腔主要分为影调、外调、杂牌三种。虽经改革创新,但较多的保留了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文化品位,具有明显的辽南地方特色。盖州皮影戏蕴含大量历史信息,具有极重要的科学保护价值,其浓郁的地方特色,独特的造型工艺及原生态的辽南民间唱腔、音乐、影卷、唱词格式等,对研究辽南民俗、民风、道德、宗教(佛教、萨满教)、民间雕塑、民间美术、民间文学、民间戏剧及戏曲史、以及对在盖州皮影戏基础上演变的辽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盖州皮影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广泛吸取了绘画、雕塑、民间剪纸和戏曲等各种艺术形式的丰富营养,以大胆的想象和富有夸张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创造了千姿百态、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并逐渐形成了盖州皮影的特点。
盖州皮影戏,2005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08年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中国皮影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6年被盖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授予“优秀文艺工作者”。
2007年6月,被授予“辽宁省优秀民间艺人(皮影)”称号;
2008年10月,皮影作品参加第29界北京奥运会及残奥会“中国故事”文化展示活动中为辽宁争得了荣誉;
2009年9月,在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中,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0年10月,捐赠的皮影被盖州市文物管理所收藏;
2011年10月,在营口市群众文化“两先四优”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优秀民间艺人;
2013年9月,在营口市群众文化“评选选优”评选活动中,被评为“群文之星”。
2014年12月,在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项目展演中,表演的盖州皮影戏《魏郎捉妖》获得展演金奖;
2016年4月,被评为“营口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盖州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
2017年10月,多年致力于皮影艺术传承工作,所指导团队在2017全国第二届少儿皮影传习成果展演活动中成绩突出;
2018年5月,被评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盖州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
2018年9月,被聘为水源镇九年一贯制学校乡村少年宫校外辅导员;
2018年11月,“辽南皮影”被评为“2018营口礼物”。
2019年7月,参加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皮影戏培训班》在沈阳音乐学院圆满完成学习任务,成绩合格,准予结业。
2019年10月,作为特邀演员,参加国庆70周年全国优秀皮影艺术院团进京大汇演活动;
2019年10月,辽南盖州皮影艺术团,参加国庆70周年全国优秀皮影艺术院团进京大汇演活动,获得最佳演唱奖;
2019年10月,辽南盖州皮影艺术团,参加国庆70周年全国优秀皮影艺术院团进京大汇演活动,获得传统剧目表演奖;
“在历史长流中逐渐被人们遗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现今的种种原因盖州皮影戏渐渐的被年轻人所遗忘,成为一种过去。为了留住这曾经带给我们许多回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学会传承和保护”。尽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责任,我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加入我们,为这门艺术注入新鲜血液,让辽南皮影可以更好地传承下去。
在坚守中传承,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这位德艺双馨的老影匠,用她的一生守候着皮影艺术。
匠人百科
微信“扫一扫”浏览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