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经历
苗长强父亲苗锡锦1949年前便进入一资本家瓷厂打工,解放后该厂改为国有制即国营钧瓷一厂,从对钧瓷研究资料的记录开始,直至成为一个现代钧瓷史的集大成者。父亲对钧瓷的痴迷,无处不在地影响着他。苗长强回忆到,十二三岁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带回家一件脱釉的次品钧瓷活环瓶。在孩子眼中,当时所见的大多是粗瓷碗日用瓷,而那猛然见到的五彩釉色的钧瓷就显得格外特别。那一眼,可能就是苗长强对钧瓷的最初印象,那印象却如此深刻,在冥冥中左右着他的人生。1980年,他成为神垕镇新华瓷厂的一名员工。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开始了烧制钧瓷的尝试。1985年,禹州市政府提倡各瓷厂的优秀员工通过考试到大专院校进修,他幸运地进入了西北轻工业学院(现陕西科技大学)硅酸盐工程系陶瓷专业,开始了对陶瓷行业的系统学习。当时从事钧瓷生产的个体基本没有,毕业后苗长强就在神垕陶瓷职业高中任教,业余时间在当地陶瓷厂做一些技术工作。
技艺简介
钧瓷烧制技艺是禹州市的地方传统手工技艺。钧瓷,始于唐,盛于宋,为中国宋代五大名瓷之一,与汝、官、哥、定瓷并驾齐驱。钧窑,又以钧瓷“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艺术魅力成为诸窑之冠。它,乳光莹润,似玉非玉胜于玉;它,质地淳厚,开片声似琴如铃;它,色彩奇幻,意境幽远绝世无双。
2008年6月7日,钧瓷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主要成果
1. 河南省首届陶瓷艺术品创作评比中本人设计的寿桃荣获一等奖
2. 1995年研制的钧瓷花瓶“世纪雄风”(高2.1米)作为我省馈赠1999年昆明世博会礼品空运至昆明,时任河南省副省长张洪华在赠送仪式上亲自为礼品揭幕,花瓶永存于园内中国馆
3. 2000年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的世纪收藏活动中,苗家钧窑的两件藏品(出戟尊和荷口瓶)被选中,现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为世人观赏
4. 作品“千秋辉煌”双龙瓶,被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组委会选中,现珍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5. 2006年10月31日,作品“驺虞八方进宝瓶”获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颁发的“大厨房”杯全国陶瓷艺术设计评比金奖(第一名)
6. 为弘扬长城文化,2006年苗家钧窑苗锡锦、苗长强父子精心打造的中华长城鼎陈列八达岭长城
7. 2007年作品“金蟾送宝瓶”获第十二届中南星奖设计大赛银奖
8. 2008年再创佳绩,制作的“北京奥运·长城鼎”于2008年8月5日被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选为“奥运会国礼”
9. 作品“双龙瓶”在2008年7月18日至9月8日“奥林匹克之旅——中华艺术珍品文化节”期间被评为“首批中华民族艺术珍品”
10. 2009年9月“闽龙杯”全国陶瓷原创设计大赛中原赛区比赛中,作品“乾元双喜尊”被评为特等奖
11. 2009年10月苗家钧窑制作的“和平友谊鼎”“东方红鼎”“ 九州瑞凤瓶”“乾坤尊”被第六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投资项目对接会(中国国际循环经济高峰论坛组委会)用作指定钧瓷国礼
12.2010年4月“凤火瓶”“东方红鼎”“八方进宝瓶”“海宝”“和平友谊鼎”等钧瓷珍品被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定为对外友好交流的高端国礼
13.2010年10月苗长强钧瓷作品“倒挂金钟”荣获“2010年·河南省艺术陶瓷作品展评会”金奖
14.2010年3月作品“双龙瓶”作为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俄罗斯时的礼品,赠送给普京总理
15.2010年3月“三羊开泰尊”作为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芬兰时的礼品,赠送给该国总理万哈宁
从艺感悟
钧瓷的独到之处就在于窑变,这是钧瓷的本真。而窑变是复杂的,同样的釉色,不同的窑炉结构,不同的烧成方法,就会出现不同的窑变效果。气窑使用之后,成品率大大提高,但窑变却渐趋平淡。也许正是因此,现在的钧瓷之美更多通过造型的变化来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