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

取消

全国匠人大数据平台

点击加入

目录
正在收听 :
张树林 张树林
艺术值1003
向Ta提问

吉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白山核雕代表性传承人;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玉器);工艺品雕刻工一级(一级 高级技师);中国工艺美术师协会会员;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团体会员;东城区民协会员;北京世纪传承传统文化协会会员(体验基地);吉林省工艺美术师协会会员;非遗传习工坊负责人,北京文安创界文化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自幼随爷爷学习核雕,多年来创作出很多优秀的作品,荣获很多奖项。

  • 姓名
    张树林
  • 性别
  • 民族
  • 出生地
    白山
  • 职业
    雕刻师(非遗传承人)
  • 职称
    工艺品雕刻工一级(一级/高级技师)
  • 毕业院校
    滁州学院
  • 荣誉称号
    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玉器) 、 中国玉雕大工匠优秀技术能手 、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 主要成就
    《浅谈玉雕文化内涵的创意与提升》天工杂志;《传统工艺美术玉雕的工艺传统与文化传承》民族文汇;《琢玉者眼里的玉雕》北京工艺美术资料汇编;《工艺美术创新与二次元结合的探索与实践》北京工艺美术资料汇编;

社会职务/身份

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玉器)
吉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白山核雕代表性传承人
中国工艺美术师协会会员
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团体会员
东城区民协会员
北京世纪传承传统文化协会会员(体验基地)
吉林省工艺美术师协会会员

从艺经历

张树林1987年2月生于吉林白山,自幼随爷爷学习核雕。

2010年毕业于安徽滁州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

2011年回到吉林省林业技师学院学习砚雕及其理论,至此正式入行雕刻行业;

2013年在广州翠宝园开店;

2014到北京,在北京新奥工美大厦开店;

2015年在北京丰台成立北京文安创界文化有限责任公司;

2016年在北京朝阳高碑店成立个人工作室-石呓;

2024年成立《有龙》品牌

2020吉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白山核雕传承人;

2020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玉器)

技艺简介

燕京八绝是指八种源于北京并代表中国传统工艺精髓的技艺,其中之一便是北京玉雕。这项工艺拥有悠久的历史,其特点和相关信息如下:


1. **技艺特点**:北京玉雕以其技艺源远流长、深厚精湛著称,尤其擅长量料取材、因材施艺,且尤以俏色运用见长。它注重造型,具有宫廷艺术风格,讲究色润形美,能够长久保存,因此深受收藏家喜爱。北京玉雕的质地通常坚硬、晶莹细腻,色彩绚丽,玲珑剔透。


2. **历史沿革**:北京玉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如山顶洞人就已使用玉器作为装饰。历经各朝代的发展,北京玉雕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工艺体系,特别是在宫廷艺术的影响下,技艺更加精湛,作品多显皇家气派。


3. **材料与工艺**:使用的玉料多样,但特别珍贵的是羊脂白玉等高品质玉石。工艺上,工匠们会根据玉石的自然形态和色泽来设计雕刻主题,既保留了玉石的天然美感,又通过精妙的雕琢赋予其艺术生命。


4. **文化地位**:北京玉雕不仅是燕京八绝之一,还在2008年被列为第二批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5. **现代传承**:虽然传统技艺面临着现代技术的挑战,但北京玉雕依然有大师级工匠在传承与创新,力求让这一古老艺术形式在当代焕发新的活力,表达时代的新声。


主要成果

《浅谈玉雕文化内涵的创意与提升》天工杂志;《传统工艺美术玉雕的工艺传统与文化传承》民族文汇;

《琢玉者眼里的玉雕》北京工艺美术资料汇编;《工艺美术创新与二次元结合的探索与实践》北京工艺美术资料汇编;

2017获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资格证书雕刻高级技师称号;

2017原创亲工匠心传承当代玉雕艺术家作品展《静止》铜奖;

2017全国手工艺产业博览会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展《静止的生命》入围;

2018中国玉雕大工匠优秀技术能手;

2018“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培训”结业并取得北京工美行业发展促进中心颁发证书;

2018“玉缘杯”玉石雕精品大赛《枯荣与共》银奖;

2018“文博杯”艺术精品大赛《枯荣与共》银奖;

2018“玉缘杯”《降龙罗汉》优秀作品奖;

2018京津冀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与创新高级研修班了结业,并取得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颁发结业证书;

2018汉博杯《水晶鼻烟壶》金奖;

2018汉博杯《白玉观音》铜奖;

2018百花杯《石破天惊》优秀奖;

2018陆子冈杯《九老图》银奖;

2018陆子冈杯《白菜》铜奖;

2018紫光杯《岁月蹉跎·锚》银奖;

第十三届中国玉石雕刻“陆子冈杯”《道法自然》最佳创意奖;

第十三届中国玉石雕刻“陆子冈杯”《一鸣惊人》最佳工艺奖,银奖;


从艺感悟

做有故事的玉雕,有想法的玉雕人

 
 
 
君子比德于玉。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进一步把“玉”解释为:“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絜之方也。”
                                                       ——是为题记
 
第一德——仁。润,指细腻光滑、湿润、润滑;润泽:指玉石断口的油脂光泽。比喻施恩泽;温指温和柔和。“润泽以温,仁之方也”是说,颜色,质地,光泽温润柔和,滋益万物或恩泽万物,本是玉石富有仁德的表现。
第二德——义。理是指玉石的纹理。“白外可以知中”即根据玉石的外部特征可以了解它的内部情况,表里如一,内外一致,这是玉石富有正义感的表现。
第三德——智。优质玉可制作乐器,因玉质地坚硬细腻,故击之声音舒展清扬,散播四方,听起来和悦,这是玉石富有智慧和远谋的表现。
第四德——勇。玉虽硬度不算太高,但韧度在自然宝玉石中居首故玉有宁折断而不弯曲,显坚贞不屈的勇敢精神,即使被折断也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第五德——洁。廉即廉洁,清廉。忮即嫉恨。锐廉而不忮,指玉碎之后,断口虽然锐利,有能力嫉恨报复于人,或求得好处,但玉能保持廉洁而不为之。
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玉文化包含着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洁气魄。
正是因为几千年的历史玉才能有了这么丰富的定义,正是因为有了文话玉才更加的具有意义。
反观现在制玉,为了生计,为了名誉,为了现在社会的快节奏。渐渐的人们似乎忘却了玉石本身的意义,忘了玉石的传承下来的根植于中国人的血脉之中的文化核心价值。哗众取宠之类的玉石作品层出不穷,暴殄天物的浪费了多少宝贵的资源,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为了博人的一个关注一个赞,不惜浪费那宝贵的资源,浪费那上层的石料。为之心痛。
随着自己的成长也渐渐的对玉石有了别样的理解与感悟,也或者说随着自己的年纪的增长对自己和身边的事物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渐渐的变得伤感,悲凉,喜欢有故事的东西。渐渐的懂得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看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渐渐的也懂得未透祖师关,时光如箭急的紧迫感了。似乎是该留点什么给孩子了。如果仅仅是一块玉,或者继续传承玉的品格,我觉得并不能很好的起到作用,至少不能代表玉在我心中的定义和位置,是事业还是情怀。 
吉林大学教授李晓在关于“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演讲中,在强调审美是一种历史积淀,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连续性的同时,也谈到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国人的审美正逐步走向失语。
而这种审美“失语”现象,更多集中在两个方面:一、绝大多数国人正逐渐失去感知本土传统文化之美的能力;二、一部分国人的审美媚俗化、庸俗化。
在文化谈话节目《博物馆奇妙夜》中,演员王劲松曾经问道:“我特别喜欢博物馆。但我发现,好多人不知道看什么。我们进入这样一个博物馆,到底应该关注什么,应该去体会什么?”
因为对国家文化、历史有着基本但并不深入的了解,所以当我们面对传统工艺等物质文化遗产,绝大多数人无法与其中包含的中国传统审美产生共鸣,也就无从去感知这些作品身上所体现的艺术价值。
发生在演员王劲松身上的事情,并不是个例,而是更普遍的现象: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体验,到最后往往都演变为过场式的“拍照留念”。
而另一方面,是随处可见显眼醒目风格的“丑招牌”,迎面而来的廉价感让人不禁想要吐槽“亮瞎了眼”。在半个月前被曝光的“安岳石窟造像惨遭彩漆翻新”事件,更是让“中国式审美”被贴上了“暴发户”、“土味”等贬义标签。
在不断地反思与摸索中,近几年我选择了时间轴作为作品的主线,在保持材料本身的特点的同时,跟随时代的脚步,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作品展示
作者授权发布,请勿盗仿

张树林的作品-01
张树林的作品-001
张树林的作品-02
张树林的作品-03
张树林的作品-05
张树林的作品-06
张树林的作品-07
张树林的作品-04
张树林的作品-
张树林的作品-
张树林的作品-

作品相册
作者授权发布,请勿盗仿

新相册

参考资料

匠人百科

微信“扫一扫”浏览

词条目录
  1. 百科名片
  2. 社会职务
  3. 从艺经历
  4. 技艺简介
  5. 主要成果
  6. 从艺感悟
  7.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