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有财,字墩实、号璟汉坊、汉南松风堂主,汉中西乡人,省工艺美术师;首届“西乡工匠”,汉中市传统技艺协会副主席;陕西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西乡石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34年来利用当地璟汉石材料、创作了众多石雕作品、深受业内人士及藏家好评,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省市展览并获奖。
陕西非遗传承人秦有财职业雕刻艺术家,1962年2月生于汉中市西乡县,1978年毕业于西乡县堰口中学。从事雕刻30多个春秋,现为汉中市非遗石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首届(西乡工匠),陕西省省级非遗(西乡石雕)项目传承人,陕西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陕西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汉中市传统技艺协会副主席。
我的家乡是北依秦岭、南枕巴山的美丽小镇一一西乡,我县拥有李家村文化遗址出土的石器说明西乡县在新石器时代就表现出6000多年前仰韶文化的聪明才智,闪烁着远古文明的火花。石器加工就己经是西乡先民谋生的手段,他们也开始从事石器加工的技艺了。位于西乡县堰口镇午子山左侧的飞凤山上著名的摩崖石刻“飞凤山”和“虎头崖”,相传为张飞所书。另外,午子山、鹿麟寺、蒿坪寺等一批非常有历史文化的名胜古迹,其遗迹出土中有许多石雕构件和唐代、宋代石像,明代成化年间石雕佛像数十尊。
上学的时候,天天经过石匠门口,听着师傅们叮叮当当的敲打声,看着那一块冰冷的石头,在他们手中慢慢地变成一件件精美的狮子,人物还有些什么叫不上名字的东西,感觉好稀奇啊!不上学的时候,约上三五个好友,转身就上了午子山,抱着石鼓,骑上石狮子,高兴的都不知道回家了,午子山的石雕给了我快乐的童年无限遐想。
一晃毕业了,80年代参加了工作的我参与了我县午子山寺庙几次维修工作,其中时间最长的一次长达三年之久,天天和这些石雕们在一起,一有空闲,我就看看它们,想想它们是怎么做出来的。
在1988年从事汉南《松风堂》古玩经营的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收购了两口老石缸,一口四面雕花,很是漂亮,可另一口没有雕工,于是我就请了杨石匠师傅来补雕一下,因为杨师傅的活实在太多了,雕两天又去做别人话,忙不过来,我就自己拿着师傅的工具,让他指导着,一点点雕刻,一个多月以后,终于完工了,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那么漂亮,那么生动、我激动、我兴奋,那一刻,我发现我爱上了石雕,它能带给我乐趣,能给我成就感。我对师傅说“师傅!我想拜您为师,您就教我雕刻石头吧!”师傅笑着点了点头,从此后,又拜西乡著名石雕艺人文朝磅为师,我就对石头雕刻产生了痴迷的状态。
靠着从师傅那儿学来的雕刻手艺,我不但获得了快乐!还养活一大家子。至今,我从事手工雕刻技艺3O余年了,加之受到当地道教圣地午子山,鹿麟寺等石雕艺术的熏陶,经过多年的潜心专研,终于练就了一手娴熟的传统石雕技艺,深浮雕,园雕,镂空雕、薄意等技法样样精通,经过长期的学习和物质积累,终于在2000年创建了【璟汉坊】传统石雕手工作坊。在此之后,经常参加县域古寺庙的设计和石雕修复工作,我的作品材料大都采用当地特产的细青石雕刻,具有自己独特的四川巴蜀之文化的影子又有咱陕南传统雕刻手法和民间艺术特征,其青石作品多被陕西、湖北、四川、汉中等地民俗博物馆及民间收藏家收藏。
省级非遗石雕历史
西乡石雕传统技艺始于秦汉,成熟于魏晋,在唐朝流行开来,距今1800多年历史。指运用各种可雕可刻的石头,从而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来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既富古老艺术的魅力,又有典雅明快的现代艺术风格,在汉中地域享有巧夺天工,石破天惊之盛誉。
西乡石雕技艺是一门坚持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传统技艺,运用圆雕、浮雕、深浮雕、镂空雕等技法学将透视学与美学融于石雕石刻。其材料主要为西乡县余家山的老坑细青石(璟汉石)。作品具备木雕之细腻,牙雕之玲珑,玉雕之逼真,造型优美,形神活脱。
石雕制品种类繁多。有仿古作品,还有各种建筑装饰品和家用装饰用品。其制作流程主要有采石、选石、打磨毛料、描图、起线。打磨,精雕细刻,砂纸打磨清线。工艺流程主要包括捏、漏、摘、雕、修细、打磨、上蜡等七道主要工序。
1988年创建于汉南“松风堂″古玩店、和璟汉坊石雕工作室,从事县域古寺庙设计和午子山古建修复工作。
2016年西乡石雕传统手工技艺被县政府列入县级非遗保护名录。
2017年5月“璟汉坊西乡石雕”被认定为汉中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7年10月作品“麒麟献墨”、“九龙观”被邀请到丝绸之路十一国家(西安会展中心)展出。
2017年12月“西乡石雕”技艺被认定为陕西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8年4月被评为西乡县首届“西乡工匠”和汉中市“天汉工匠”候选人。
2018年9月被认定为汉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2018年10至12月参加并结业于由国家人社部、文旅部、教育部主办,陕西省文化厅和陕西师范大学承办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传统雕刻】研修研习培训班"。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石雕“金秋醉美″被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永久收藏。
2019年1月个人手工石雕作品被收录中国邮政局出版《“文化强民族强”非遗传统雕刻艺术名家,银币、纪念珍藏册,邮票全国发行。
2019年6月献礼建国70周年、手工石雕作品荣获全国美术赛优秀奖。
2020年8月在国家工艺美术产业服务平台搭建:秦有财数字石雕博物馆。
2021年西乡石雕“璟汉坊″非遗传承人,被《中国小康网》,陕西《百花》杂志、石雀故事、匠人百科,时代记忆、工匠百科等多家媒体专题报道。
2021年9月 特邀加入中华志原者协会,并颁发(非遗守护人)证书。
2022年9月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创杯″文创大赛中【九龙守墨】编号:FCB2236482获(铜奖)、【乐舞飞天】编号FCB2271711荣获(铜奖)。
做手艺,其实就是做人,它考验的不仅仅是人的创造能力,更是考验人的耐性,恒心,以及不服输的精神。也是考验一个人的品德,素质。用心的去创作,是对作品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正应了那句话,用心的去做一件事,至少对得起光阴时光。
璟汉坊艺术馆、以石为艺、生活器具、金石传拓、文房茶具、传统技艺、西乡石雕。
是一所地域传统文化载体,传承基地、体验、研学汉文化于一体的传习馆。
非物质文化遗产西乡石雕凝聚着陕南人民深层次的文化基因,是人类生命的记忆,是先民创造力的精神源泉,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让非遗传统技艺走进现代的生活,让更多的人了解老祖宗的传统技艺。让下一代远离手机、电玩、从小受到艺术的熏陶,在此我们共建一个疲惫灵魂的疗养所,灿烂生命的绽放地。
当你觉得累了、不妨在此停下前进的脚步,喝一盏石杯的茶看半晌书或玩一下手工,放松一下、沉静一下、思索一下自己为何而匆忙等等自己还没赶上的灵魂。在这璟汉坊馆里慢慢品味传统手艺的魅力,手作的温度、千锤的百炼,工匠的精神、传承的意义。
石雕刻是带体温的艺术几千年人类的祖先、迷恋用双手造物的感觉念“旧情”的现代人仍然会认为纯手工制作出来的东西更有味道,是具灵魂性的。
实用的石花盆、摆件、文房茶具等,不单单因为它是工艺美术品更重要的是它使人安宁,吉祥、自由、修心养性、对于平时工作繁忙的都市人来说也是非常适合的解压活动。
传拓: 拓片指将碑文石刻、石木青铜器等文物、名人书法的形状及其上面文字、图案传拓下来的纸片。拓古传今,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是使用宣纸和墨汁,将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图案、清晰地拷贝出来的一种技能,是最早的印刷术。
亲身体验拓片,可以学习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拓文化,同时也会深深地被拓片这一历史悠久、生动独特的典型文化传统吸引,掌握拓片流程和要领、柔软了生硬的石刻文化,拉近了千年历史的距离...。
匠人百科
微信“扫一扫”浏览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