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经历
刘大炮,本名刘贡鑫,男,1936年出生,凤凰县沱江镇人,刘家蓝印花布-传承人,师从其父刘元成。
刘大炮先生出生在一个染匠世家,从他的曾祖起,大约在清代道光中期就开始了染布行业,其祖父刘裕兴染布业十分兴隆,其父刘光成开始也盛行了一时,传到刘大炮的手中时,沱江镇地区染行基本倒闭,染技技艺也随之消失,唯有刘大炮因其全面地继承了祖业,时至今日还在继续从事印染这门传统手工工艺,并且传授于自己的两个儿子刘建明、刘建新,使这一几千年传统手工工艺得以继续流传下去。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沱江镇出现了数十家蓝花布印染手工作坊,使得这一传统手工技艺得以复兴。
刘大炮只读过四年小学, 12岁进染坊学艺,他天资聪慧,对染制技艺有独特的感悟能力,16岁便能独撑门面开刘氏染坊,后来由于合作化运动,染匠铺摘牌,之后做过棉纺厂工人、运输队、铁匠。1980年进入凤凰民间工艺厂后,开始与著名画家黄永玉交往,并尝试豆浆画,同时在传统印染的基础上开拓并创新了部分染制技术和构图方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印染技艺。
刘氏作品题材广泛,主要有被面、门帘、桌布、窗帘、生活用品及服饰用品、美工作品等。印染方法全为手工操作,手工技艺复杂,从构思至成品共有十几道工序,作品色彩单纯鲜明,风格清新淡雅,格调朴素高雅,受到著名工艺美术研究学者张仃教授和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的高度赞誉,张仃教授曾亲笔为其题词为:“最工者愁”,黄永玉先生曾对他的作品也有过高度的评价。
蓝印花布的做工精细、构图巧妙、寓意深刻、其代表品有:《凤戏牧丹》、《凤啄牡丹》、《金鱼戏莲》、《吉庆有余》、《双鱼福寿》、《吉庆丰收》、《八宝生辉》等等。
刘大炮因其精湛的技艺而声蛮海内外,1985年、1999年先后分别两次赴日本、意大利进行技术交流讲课,曾在北京亚运会期间作为湖南省民间艺人代表参加亚运会开幕式表演,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作品集《刘大炮染匠铺》。
刘氏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民间手工技艺及民间传统美术作品展,并被多家博物馆及研究机构收藏,刘大炮先生也固其在蓝印花布传承与创作上突出贡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工艺大师”称号。[1]
技艺简介
草木染原本是利用植物的根、茎、叶、皮来给纺织品染色的一种最普通最传统的民间印染工艺。
古汉语“缬”,即在丝织品上染制出图案花样。中国的传统印染有“四缬”:夹缬、蜡缬、绞缬和灰缬。其中,夹缬已失传,现存的蜡缬、绞缬和灰缬,便是最常见的三种草木染,蜡染、扎染和印染。
主要成果
他收集的传统图案已达300多种,居全国同行之首。
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凤凰牡丹》、《凤戏牡丹》、《狮子绣球》、《鹤鹿同春》、《吉庆升平》、《四福争春》等。
大炮师傅对染料的调配已达随心所欲的极致境界,他不用试染,直接将手伸进染缸,看看从掌上滴下的水珠颜色便能判断是否符合要求。
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凤凰牡丹》、《凤戏牡丹》、《狮子绣球》、《鹤鹿同春》、《吉庆升平》、《四福争春》等。
大炮师傅对染料的调配已达随心所欲的极致境界,他不用试染,直接将手伸进染缸,看看从掌上滴下的水珠颜色便能判断是否符合要求。
作品展示
作者授权发布,请勿盗仿
人物评价
黄永玉专门给他画了一幅像,还落了题款:大炮在此,百无禁忌。
“最工者愁”,是中央工艺美院第一任院长张仃教授到凤凰拜访刘大炮时给他的题词。
“最工者愁”,是中央工艺美院第一任院长张仃教授到凤凰拜访刘大炮时给他的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