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经历
蔡水况于1939年12月出生在厦门同安一个漆线雕艺人家庭之中。蔡氏祖传这门艺术已历十二世。至父亲蔡文沛,更将此艺发扬光大,成为全国知名的漆线雕艺人。他的创作在工艺美术行业中有很大的声望。蔡水况从小在家庭熏陶之下,对造型、装饰艺术都深感兴趣。十五岁起正式跟父亲学艺。1965年夏天,蔡水况正好十六岁,进入厦门雕塑社工作。从此一生与漆线雕结下不解之缘。 早年的学习异常刻苦,先由打粉底入手,继而学习漆线技法、色彩装饰和雕塑造型,历经十年之久,各种技艺始得完备。当时风华正茂,正要进一步发展之时,不想“文革”风云突起,艺业逐至凋零。1969年底至1972初,蔡水况被派往厦门喷镀厂当铸铜工人。但是即使在这段时间内,仍没有一天中断漆线雕艺术的学习研究。当时利用一切业余时间,除传统艺术外,更钻研现代艺术和西方雕塑艺术的技巧,对人体、动物的结构、动态,对现代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具有较深的功力。因此,到了1972年工艺美术艺人归队之时,已经拥有较高的艺术水准,进入第一个创作高峰期。
蔡水况1956年参加工作,师承其父蔡文沛从事漆线雕艺术。1979年入福建省工艺美术学校深造雕塑专业。其一生致力于创作事业,为挽救与弘扬漆线雕艺术作出不懈努力,并积极为新秀传授技艺。作品以形神兼备,工艺精致而著称。1973年首创漆线雕瓷盘、瓶等作品获得了成功,
技艺简介
厦门漆线雕技艺是中国传统漆艺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之一,是福建省闽南地区的传统工艺。漆线雕做工精细雅致,形象逼真生动,风格古朴庄重,画面栩栩如生,堪称艺苑奇葩,中国一绝。漆线雕是厦门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手工艺精品,在厦门流传300多年,历经蔡氏13代传人。
漆线雕工艺是古代佛像雕塑艺术的遗脉,是受宋元线雕工艺特别是沥粉和泥线雕的启发而产生的。它形成于明末清初,至晚清时逐渐成熟,在厦门地区的发展与民间宗教的兴盛及神佛雕塑行业的繁荣密不可分。漆线雕以精细的漆线经特殊的制作方法缠绕出各种金碧辉煌的人物及动物形象,尤以民间传统题材,如龙凤、麒麟、云水、缠枝莲等为多。从漆线雕大都只限于木本、漆篮和戏剧道具上,逐渐发展到装饰在盘、瓶、炉等瓷器和玻璃器皿上,琳琅满目,并且不断推陈出新,表层还安贴24K金箔。
主要成果
《还我河山》、《悟空降妖》二件作品于1994年被国家征为“工艺美术珍品”收藏于中国工艺美术馆。
1988年作品《民族英雄郑成功》及2002年作品《凯旋归》被福建省工艺美术珍品馆收藏。
1990年被国家轻工业部表彰“为我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99年至2002年《闹天宫》、《华容道》等作品参加历届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举办的“国家级工艺美展”分别荣获中国工艺美术金、银、铜等十三个奖项。
《急诊》、《千里走单骑》等四件作品先后赴法国、香港、台湾、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展出。
《人民画报》、《香港大公周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集》以及社会各种报刊媒体纷纷发表其作品。
1988年作品《民族英雄郑成功》及2002年作品《凯旋归》被福建省工艺美术珍品馆收藏。
1990年被国家轻工业部表彰“为我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1999年至2002年《闹天宫》、《华容道》等作品参加历届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举办的“国家级工艺美展”分别荣获中国工艺美术金、银、铜等十三个奖项。
《急诊》、《千里走单骑》等四件作品先后赴法国、香港、台湾、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展出。
《人民画报》、《香港大公周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集》以及社会各种报刊媒体纷纷发表其作品。
作品展示
作者授权发布,请勿盗仿
人物评价
蔡水况有理由自豪:解放后首创用漆线雕表现历史人物的崭新形式,冲破了为神佛造像的传统框套;自己1973年创作的漆线雕瓷盘花瓶,则标志着新漆线雕第二代作品问世。漆线雕艺术多年来为国家赢得了荣誉,创造了外汇。
初见蔡水况,怎么也对不上号――这哪像刚刚载誉而来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分明是位淳朴的邻家阿伯。很难想象,那些极尽精微的雕塑、流光溢彩的金线就出自这双粗糙的手。